fide
fide

希望學會聆聽

我在馬特市讀什麼:每片楓葉都不一樣紅的美麗

馬特市百科系列,我在馬特市讀什麼之二。

這篇我想用稍微不一樣的方式講我在馬特市上讀什麼,這不是一篇專門介紹、推薦作者的文章,而是想比較廣褒性地講,馬特市上什麼樣的內容、作者吸引我。


什麼樣的文章值得被閱讀(是個假議題嗎?)

馬特市上每隔一陣子就會出現「什麼樣的文章值得被閱讀」這樣的討論(然後Sunline之前才寫了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有講到這點),我想會質疑「好文章沒有人看」、「好文章得不到相應的注目、拍手、報酬」的讀者\馬特市市民,並不是就覺得所謂素人的日記、murmur就不值得存在,但也許在意的是許多比較知識性(所謂含金量很告)、篇幅比較長而壯闊、需要花比較多時間閱讀跟吸收的文章,似乎沒有得到相應的注目。

甚至當這些所謂嚴肅的內容,比起一篇相對於嚴肅內容,並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與精力產出,但也許因為內容有趣或夠生活化,較能引起更多人共鳴(或至少讓人願意看、看得完,也看得懂)的文章,所得到的關注量(比方說拍手數)低很多的時候,就會讓一些重視所謂嚴肅內容、或說喜歡吃乾貨的讀者,生起「好文章得不到相應回饋」的感慨(然後同時就會有人說我就是喜歡吃清粥小菜,或者說讓市場(讀者)決定一切有什麼不對,再演進下去就變成好內容誰說了算這種不可能有答案的無限迴圈辯論)。

不過我這篇沒有要講拍手數跟文章質量的關係,也沒有要討論「在馬特市上應該書寫怎樣的文章」,我的第一篇活動文就講過了,如何促進社區的百草共榮,才是我近期比較關切的,我想要脫離二分法、對立式(antithetical)的思考跟論述。我也先不去討論我們同時作為讀者與寫字者的關係(這個我之後希望可以另外好好寫一篇)。



為什麼嚴肅的內容沒人看(我的猜想)

引言很長,作為(有時)也讀所謂馬特市上的長文章、專題文章、嚴肅內容的人,我很誠實承認這一點:我並不總讀或只讀所謂嚴肅內容,甚至我讀所謂日常文、生活文、流水帳,以及看我的追蹤對象在幹嘛的時間,加總起來應該比我讀所謂嚴肅文章的時間多(雖然要怎麼定義怎樣的內容才嚴肅很難吧,一切都必須使用引號啊)。

為什麼會這樣呢,大概和多數人大多時間看比較多幅較輕簡的文章的原因一樣吧:比較短、容易讀、讀得完、知道作者在講什麼等等等一樣。

這樣講好了(雖然這麼說嚴重地對不起這些花很多時間跟精力寫嚴肅內容或認真長文的作者,深深鞠躬),對我來說,完成度很高(包括篇幅很長)的文章,這些內容的競爭者,並不是那些所謂輕薄短小的日記,而是其他同樣類型的內容。而且這些注意力競爭對象,並不單限於馬特市上的內容:可能是端傳媒的深度報導、或是報導者的專題,也可能是其他我平時在看的英文媒體(雖然近期耽溺於馬特市大大消減我停留在其他媒體跟平台上的時間),甚至有可能是書

也許也可以說,嚴肅內容的競爭者,並不是其他(所謂比較不嚴肅的)內容,而是時間,上一篇為什麼要支持作者就講到了,作為消費內容的讀者,我們最稀缺、所以也最珍貴的資源就是時間。太長的文章要花比較久讀,雖然真的花時間讀完收穫很多,但總是一個心理上的hurdle、關卡。

如果我用書作為注意力競爭對象,希望也可以讓嚴肅內容作者釋懷一下,如果我說我因為要讀死人——比方說曹雪芹或是珍奧斯丁,而沒有時間讀你們的文章,相信應該沒有作者會覺得被羞辱吧?


那我都在讀什麼

終於可以回來講嚴肅文章、知性內容以外,我讀的其他內容了。

以下純粹是個人口味跟喜好:馬特市上的內容,對我來說很強的一個吸引力,來自於作者的聲音、voice。有的文章我一讀到,就可以很清楚地感覺到作者的個性、或者說有自己的聲音,幾乎像是對方就坐在我面前,我聽得到他\她在講話

我講的不一定指文章內容口語化,和個人風格\文風也不太一樣(因為我想我們每個人都覺得我的文章很有我個人的風格啊),甚至不見得和文筆有關,我不太會表述,但總之就是要讓我可以直接地感覺到作者的性情、喜好跟想法。而非某種制式文章語句,或者某些網路上內容或別人說過的話的覆述與反芻(看起來似曾相識的語句,會讓我不記得作者\文章的面容)。

當然喜好,跟意見一樣,每個人都有吧,再接下來可能就是chemistry了,像@无法大哥剛上馬特市時,說自己擅長流水帳,我一看到就是有種:對,就是你的感覺。

為什麼這樣的內容吸引我,可能,對我來說,馬特市吸引我的,最終並不是文章的質量,內容知識含量如何,或是否呼應當下的政治時事議題,甚或對於最新的科技或社會趨勢有先行一步的討論(雖然這樣說感覺有點對不起以作新聞出身的官方),而是人。

應該說,一直以來,能夠持續性吸引我的,能夠讓我關注、停留的,都只有人

我講的,並不只是社交功能,或是馬特市的所謂超強社群特性(社交性的書寫或說書寫的社交性,是我想和我們同時作為讀者與作者一起寫的)。

而是即使作為讀者我喜歡讀人的故事,喜歡可以看見一個一個的人



每一片楓葉都不一樣的紅

從小我的閱讀興趣就是故事、小說,但是到了二十多歲的時候,有一陣子我很傾心於大敘事,或者說可以解釋、囊括、收束世界與所有現象的理論(像是經濟學之類)。因為那時候開始被世界的龐大蕪雜、或說無法窮盡、擊倒;世上的書那麼多,看不完,知識那麼多,吸收不完

《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我就是這款人,明知讀書多,沒有窮盡,卻仍然如此,所以就只好殆而已矣了。)

那時會傾心於抽象論述,也很合理,我想要一個可以終極性地解釋世界的模型,這符合二十來歲年紀的人會有的野心或者說妄念:想要窮究、解釋世界(當然與此相隨的一個問題就是,模型只要有一個不合理的地方、一個無法被解釋的生命,它就不夠好,就需要重新尋找、重新來過)。

但即便在我最傾心於抽象理論跟模型的時候,我只要一回到文學的世界,比方說吳爾芙Virginia Woolf的《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或《航向燈塔To the Lighthouse》,我仍然會對那些拒絕一切抽象、形而上論述的故事徹底傾倒、臣服、被融化。吳爾芙的小說,關於一筆一筆生活中極為具體而感官的經驗:公園飛過的一隻蝴蝶、新綻放的花的名字,海浪的顏色、形狀與聲音。她的小說也關於一個一個的人一個個具體完整無法被化約,被當作某個階層範本某個類型的人

那些年間,我第一次去京都,時逢深秋\初冬,紅葉見頃。清水寺中,大殿後山坡上的楓樹紅了滿山。我一個人走在坡道上,看著那燒遍整山紅豔豔的楓葉。在想像裡,我曾以為開了一整山的火紅,顏色會過於豔麗膩味而重複。事實上當然一點也不,我無法形容看到那些紅葉的感受,我在坡道上停下,抬頭看頭上那棵楓樹,想把樹上的每片葉子看得分明,明明都是紅葉,卻是每一片葉子都不一樣。

而我身後這滿山的數萬片紅葉,也是每一片楓葉都不一樣的紅

清水寺那個坡道不長,不用五分鐘十分鐘就可以走完,有心狩獵紅葉的遊客,可以接著趕場到其他地方,像是去東福寺從臥雲橋看通天橋,再趕往高台寺看夜楓等等。滿山滿谷紅葉,相機\手機連續拍個幾百張也是可以一網打盡的。

然而同一棵樹,同一片葉子,也都值得你駐足花上很久很久的時間凝望;每一片楓葉,也都足夠份量被單獨書寫、歌詠,寫一首詩,畫一幅畫。

然後我就好像找到了一個解釋,或者說形容吳爾芙小說的方式:她寫的正是關於一片片楓葉,每一片楓葉都不一樣紅的美麗。

這大概就是我讀馬特市上的作者的心情。

那麼多我喜歡的作者,那麼多讓我心一抽的人與故事;每一片葉子,都各自豔麗;每一片葉子,我都想仔細看,我像個太貪心的遊人,我想仔細地把每一片葉子看得分明,明明知道不可能也不可為,卻還是忍不住一再流連、徘徊,明明超過了預定的行程時間,卻還是駐足在樹下不想走,再讓我多看一眼就好....



我記得...

最後我想做一件很變態也很可怕的事

我記得大部分馬特市上我讀過、喜歡過、互動過的作者跟文章,也許我不能在一時一刻全部覆誦,但我記得...(我知道我一定會漏人)

我記得第一個在馬特市上幫我的文章拍手的人是@JH ,當時還是史前史的MAT幣時代,就是拍手是需要花自己手上持有的MAT幣,所以如果沒有MAT幣就不能拍手,當我得到第一次拍手時,好像收穫了3個MAT幣,而我第一個拍手的對象,就是@Fishear ,在我心中,她就是我的寡婦的兩個小錢的投幣對象。

我記得第一個跟我說話的人是@蕭芸安 ,她的溫暖親切,以及後續每一次的留言,都是如此真誠親切知無不言,讓我深深感動。(然後芸安也好久不見,希望閉關的日子可以好好休息養神,也希望一切都好,能夠很快再次帶著耳朵跟收音器上路紀錄旅程)

我記得@張蘊之 是我一看到就喜歡,從Matters追到Medium看了她許多文章,又再追回馬特市的作者,然後看到她願意留在這裡就覺得好開心。

我記得也是在幾乎最初就幫我拍過手(但也許並不總是出聲)的@WrightFu

@JinlyWong跟Sunline都是那種文筆很好,我一看到就想要認識她們的作者...

我記得隔一段時間會出現在馬特市的@斜槓人妻影子雪 ,每回她只要出現我就會有種好久不見的感覺。我記得一個已經離開的作者@Jess,作為我在馬特市早期認識的海外的台灣人,她的文字讓我有某種熟悉跟既視感

我記得第一次讀到@陳海雅 如此直接實誠地寫自己的情緒病的文字時的那個被震撼的力道...

我記得我已經公開表態過喜愛所以在此不再贅述的 @KM ,還有總是讓我覺得她的心靈真是像小太陽一樣溫暖溫馨的 @DrYuan。汤圆

還有因為我的文章而繼續follow up下去寫了另一篇@Scorpion(然後我們之後又亂聊了好多有的沒)

我因為好奇讀獨書店在加拿大文化節的狀況而留言給 @IrisChen ,而她是第一個在馬特市上向我伸出友誼之枝的人(也是我閉關期間數度查看我是不是還好好活著的人),我記得那個一開始很安靜(或說害羞?),甚至我不知道怎麼介紹她,卻在留言時非常溫暖熱情,後來就長成一顆枝繁葉茂的樹的 @桐生茂豫

喔喔當然還有幫我一起辦走過2019徵文活動,把馬特市變得超級厲害超級熱鬧吸引了更多新人的米高哥 @米高與小狗ThankYou和 美麗的夫人 @ITC9 @親子Online共融電視台

回到馬特市之後認識了更多人..

@誰說編輯不讀書是我消失期間追蹤我的人,然後我一讀她的文章就喜歡,包括我還沒跟她說過那本她編輯的而我之前留意過,然後因為是她編的而更想讀的韋政通異端的勇氣(但還沒下單)

我記得寫了潘國靈跟她自己的香港給我,陪我一起玩交換書單的 @阿嗅 ,(第一篇Yiyun Li我可是粒米未進地從清晨寫到傍晚,對於這輩子從來沒有意志力執行過任何節食的人來說,這可是件驚人的事);我記得@Datters 團隊的其他編輯(@松子@Horo@Jerome@凌于深渊@Ivah )(還有明明是作者但也常常也快變成編輯團隊的 @PoppelYang)

@k粒码 是我這個不負責任的編輯唯一為Datters服務過的作者(雖然我原本想要把她養肥一點再宰來吃...)

我記得@捲氏俗女 又是另外一個我一看到就覺得,我希望你可以留在馬特市、我希望馬特市是一個可以留得住像你這樣的作者的地方

我記得心情不好時會暴走但是又如此率性好惡分明的@輝廷曼

@Cherryyoko櫻桃陽子讓我掛心並希望馬特市可以成為一個夠大的池塘, 喔還有愛情教主 @宋雨桐 到現在仍時不時在此流連我也覺得很神奇呢

我記得個性中有某種爽朗跟大氣然後時不時會來跟我說話的 @青雲姐姐

我喜歡透過文字找尋我喜歡的作者,並為自己的嗅覺靈敏而暗自得意@花笑儂 @無盡的旅程

我喜歡看馬特市的媽媽們說她們的生活,即便我沒有小孩而且平常對於臉書曬小孩文章沒興趣 @菓葉書包 @Emma愛瑪 @塔拉拉 @每天都有新體驗 我記得那些因為父母的紀錄,幾乎像是馬特市寶寶的孩子們 @Emma愛瑪 @mrspointm @mrpointp

我喜歡那些出產力驚人(雖然我不總能每篇讀的)@Reader12 @susanli3769,當然還有出產力同樣旺盛,同時(人的名字以外的)記憶跟知道的掌故驚人的 @魔鬼小編

我喜歡也記得那一小群熱情而認真(甚至因為太過認真而讓我有時擔心)的女孩們 @Viner @過客收藏家 @黑眼圈 @Uoo

我喜歡 @梁懿

我記得那個好幾次讓我看見她送花送炭,不可思議的為了支持作者而寫作@MiSa

我記得暫時權充我的馬特市眼睛,帶很多人去看展覽的 @風翔萬里(雖然我曾對 @映昕 說過一樣的話)

我記得我認識也許才一個禮拜但文字跟對話已經讓我感動跟感到頻率相近的 @解璇玫 @今日丹堤大安店

我也記得那些也許默默讀過我文章、追蹤過我的一些名字,我也希望有一天我能夠把你們的文字與名字對上,讓我更加記得...


(我原本沒打算要開單子,結果還是開了.... 0.0 但這其實更像是我的私人我記得清單...)
(再說一遍,我知道我一定漏了很多人;我記得,只是腦子不好使一時沒浮上)
(以上名單刻意漏開馬特市以及likecoin團隊,因為我已經說過太多次有多喜歡了)(咦我直接包括明明不是likecoin團隊卻一直被我以為是likecoin團隊的 @Daisy
上一篇cue的作者不再cue)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