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
李怡

李怡,1936年生,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後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筆耕不輟半世紀。著有文集《放逐》、《思緒》、《對應》等十數本。 正在Matters連載首部自傳《失敗者回憶錄》:「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失敗者回憶錄109:專權政治逆轉的里程碑

江南案或者可以說是台灣邁向民主化的里程碑。事件的複雜性也使我們這個獨立媒體受到考驗。

江南案與《九十年代》關連的後續,是我們在1985年7月號發表的對夏曉華的訪問。

江南七封信的第一封信,有他簽名,是寫給他在台灣做新聞工作時、對他有知遇之恩的夏曉華的。這在江南太太崔蓉芝的即時回應中獲確定。信中主要講他會遵行夏向他提出修改《蔣經國傳》的原則。接下來六封信,收信者署名李漢文,而江南就署名向真,內容是對中共和台獨在美活動的報告。在第六封信末,寫「夏先生既一再懇托,只好盡心盡力」,顯示他與台灣情報單位的聯繫,是夏曉華牽的線。

夏曉華曾在國民政府情報機關軍統局工作,1949年到台灣,創辦有保密局背景的「正聲廣播電台」,主持對大陸廣播。1964年創辦《台灣日報》,因虧損而轉讓。江南在這段期間受夏曉華賞識擔任記者。江南七信發表後,媒體紛紛追訪夏,但都被他拒絕。1985年6月,我接獲曾經為雜誌寫過稿但久無聯絡的王隱(假名)電話,說夏曉華6月15日到東京,他與夏相熟,願意就江南案對夏作訪問,問我們是否參與及刊登。

我為這個獨家採訪所吸引,決定去一趟東京,親自認識夏曉華,並為訪問作見證。我們安排住同一旅館。17日上午做訪問,我在場但由王主導提問。王將訪問寫成文字稿,我帶返香港在雜誌刊登。

訪問中,夏曉華主要就他同江南的關係,他受台灣情報當局之托,去美國向江南游說修改《蔣傳》,對蔣經國莫作人身攻擊,私生活不可信筆而書。江南回應表示書的大部分已經排版,要改版的話需要八千美元。夏說回台後與有關方面商量。回台後他向情報部門回覆洽談經過,以後就是情報部門與江南直接聯絡了,其後六封信的內容都是發表時他才知道。訪問記大部分是敘述事實,其中涉及不少夏曉華、江南和台灣情報部門的故事,夏這老報人貌似誠懇和清心直說。他私下表示,所講的98%是事實,僅有2%是就他所知、即聽聞的事;就意見部分,他說是純由他個人觀察所得,並非受他人意見左右。

在發表這個訪問記時,我指出以夏曉華的保密局出身的背景,他仍然在台灣生活的現實,在最敏感的問題上,他不可能說出與與法庭審判完全相反的意見。但我沒有對他的談話內容尤其是動機表示存疑,甚而對他個人有溢美之語。這是我處理這件事的瑕疵。

當時的情勢,是美國從殺手陳啟禮打回台灣的電話中證實國民黨情治人員介入此案,美國國務院對台灣派人刺殺美國公民極為憤怒,美台關係陷入谷底。台灣政府迅速逮捕了情報局長汪希苓等三人,五月經軍事法庭審訊,判汪無期徒刑。但有報導指汪希苓不是關在一般監獄,而是住別墅專區,有返家特權,後經兩次減刑於1991年出獄。當時台灣黨外雜誌和海外輿論認為下暗殺令的有更高層級,汪希苓只是奉命行事。其中,普遍提及的下令者是蔣經國的兒子蔣孝武,甚至是蔣經國本人。

夏曉華儘管說他講的98%是事實,但關鍵卻在那2%當中。他講到情報局長汪希苓與江南有過節,找竹聯幫下毒手乃基於私怨。江南遺孀崔蓉芝在給我們的來稿中,就指出私怨絕無其事,江南與汪希苓只吃過一次飯,沒有來往,更談不上過節。

講到蔣孝武與此案的關係,夏曉華引用一個與蔣經國有深交的朋友的意見說,「年輕人在一起吃喝玩樂是有的,但要蔣孝武指使陳啟禮做什麼,絕不可能,他也沒有這膽量,他怕他爸爸怕得要命。」

因此,夏曉華被情報單位擺布到東京接受我們的訪問,其任務就是在結語中他反覆強調,暗殺江南的主使者最高到汪希苓為止了。

不過,他又說,雖然汪希苓做了許多年情報工作,但實際上可以說是外行。「以前戴雨農時代,要殺一個漢奸,都是要最高當局批准的,怎麼可以這麼胡來」。

但做了許多年情報工作的汪希苓會是外行嗎?假如他真是得到最高層批准呢?在江南案主犯陳啟禮1991年出獄後,我在台灣對他作了一次訪問,他承認自己當時是有編號的情報局特工,他說以當年的架構來說,情報局的頂頭上司雖屬於國家安全局,事實上情報局長當年是直屬於總統的。真正命令他的,一切都是總統。這說法,與夏曉華說的內行做法,若合符節。而汪希苓在法庭上說他的錯誤是沒有向上級報告,是否為配合當局的說法,值得存疑。

台灣當局給我們送上夏曉華專訪,有欲蓋彌彰的效應。江南案仍然充滿疑團。

江南案後,蔣經國下令改革情報機構,以軍事將領接任情治首長而不是從情治系統人士中提拔,重規則而不是重個人意志。因蔣孝武受外界懷疑,蔣經國後來向外媒表示不會傳位給蔣家後人。接著解除戒嚴令,台灣走向民主自由的大道。作家柏楊說,「江南之死,引起整個政權潰散的骨牌效應。」

江南案或者可以說是台灣邁向民主化的里程碑。事件的複雜性也使我們這個獨立媒體受到考驗。

夏曉華受訪時攝。

(原文發佈於2022年2月15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1. 題記
  2. 闖關
  3. 圈內圈外
  4. 殺氣騰騰
  5. 煎熬
  6. 傷痛
  7. 動盪時代
  8. 抉擇
  9. 那個時代
  10. 扭曲的歷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後一擊
  13. 我的家世
  14. 淪陷區生活
  15. 汪政權下的樂土
  16. 淪陷區藝文
  17. 父親與淪陷區話劇
  18. 李伯伯的悲劇
  19. 逃難
  20.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
  21.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
  22. 古國風情
  23. 燕子來時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樹倒猢猻散
  26. 豬公狗公烏龜公
  27. 《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28. 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
  29. 自由時代的終章
  30.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
  31. 確立左傾價值觀
  32. 「多災的信仰」
  33.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學的青蔥歲月
  35. 被理想拋棄的日子
  36. 談談我的父親
  37. 父親一生的輾轉掙扎
  38. 父親的挫傷
  39. 近親繁殖的政治傳承
  40. 畢生受用的禮物
  41. 文化搖籃時期
  42. 情書——最早的寫作
  43. 那些年我讀的書
  44. 復活
  45. 不可缺的篇章
  46. 不可缺的篇章 之二
  47. 不可缺的篇章 之三
  48. 不可缺的篇章 之四
  49. 不可缺的篇章 最終篇
  50. 沒有最悲慘,只有更悲慘
  51. 歸處何方
  52. 劉賓雁的啟示
  53. 徐鑄成的半篇文章
  54.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55. 通俗文化的記憶
  56. 左派的「社會化」時期
  57. 伴侶的時代
  58.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59. 香港歷史的轉捩點
  60. 福兮禍所伏
  61. 香港輝煌時代的開始
  62. 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63. 二重生活的悲哀
  64. 《七十年代》創刊背景
  65. 脫穎而出
  66. 覺醒,誤知,連結
  67. 非常有用的白痴
  68. 有用則取,無用則棄(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69. 中調部與潘靜安
  70. 非蠢人合做蠢事
  71. 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
  72. 無聊的極左干預
  73. 從釣運到統運
  74. 那年代的台灣朋友
  75. 統一是否一定好?
  76. 台灣問題的啟蒙
  77. 推動台灣民主的特殊角色
  78. 中共體制內的台籍人士
  79. 踩不死的野花
  80. 文革精神
  81. 文革締造中國的今天
  82. 極不平凡的一年
  83. 批判極左思潮
  84. 民主假期
  85. 裂口的開始
  86. 太歲頭上動土
  87. 愛荷華的「中國週末」
  88. 1979年與中共關係觸礁
  89. 那幾年,文藝的沉思
  90. 愛荷華的平和交鋒
  91. 從認同到重新認識中國
  92. 九七覺醒
  93. 美麗島大審對我的啟示
  94. 從事媒體一生的座右銘
  95. 念茲在茲要記下的輝煌
  96. 香港前途問題帶來的恐慌
  97. 從來沒有「民主回歸」
  98. 和許家屯的一次交鋒
  99. 牢記至今的一段話
  100. 從創辦到離開天地圖書
  101. 《七十年代》和天地分道揚鑣
  102. 「庚申改革」的流產
  103. 中共幫我們洗脫左派色彩
  104. 與徐復觀先生的兩年交往
  105. 徐先生的臨終呼喚
  106. 「愛國是無賴的最後防線」
  107. 守護我們的心智
  108. 江南案的考驗
  109. 專權政治逆轉的里程碑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