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y
Matty

Matters 社區官方帳號 Official account of Matters Community For English community: @Matterslab Everything related to Web3

Matters金筆推薦NO.2 | 在流動中寫作:浪花無洄淌,我身在遠方

在港台的陸生、流亡英國的香港人、在台灣工作的馬來西亞人、往返印度緬甸與台灣之間的寫作者、在歐洲的留學生、旅居美國的中國大陸女權主義者.....「跨地域」、「多元視角」一直是Matters作者們的重要基因。

「專題作者推薦欄目」來到第二期(第一期請點擊這裡閱讀),這一次,想要從剛被翻譯的《你的奧運隊可能是個幻象》(Your Olympic Team May Be an Illusion,2016)[註1] 一文出發,為市民朋友們分享一類不斷在既定民族/國族邊界上「流動」的作者們:

她/他們可能是因為生活、工作、學業而暫時/永久移居去生長環境以外的公民,也可能是自身身份即帶有多重疆域屬性的各地華人、不同的族人;可能是擁有殊異文化意識的旅居記錄者,更可能是處在既有框架下找不到自身界定的in-betweener。

這一次入選的作者群,並沒有特別挑選是否屬於政治議題或文學、旅行類別,而是只要筆下的文字擁有多元包容的反思、澄澈飄忽的靈魂,便是我們希望推薦給每一位讀者的人——在那些界限/線的內外,相信每一位讀者也都能找到自己與自己家鄉文化的影子——我們,都是流動的。


作者:@Danny Chew 周兆鴻

正在台灣唸書的馬來西亞「北婆羅洲」(今日沙巴)亞庇人(興趣愛好也廣泛又吸引,詳見作者自我介紹XD),討論過大馬「多元族群」背後的在地文化脈絡,書寫過在這個受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中華文化、東南亞諸國等多個地區文化影響的國家裡,伊斯蘭與東南亞華人如何共同生存的議題。每篇文章幾乎都是在地的視角,但同時也能看見台灣社會文化的影子在其間搖曳。

Tips:#馬來西亞作者社區🌇 與 #馬來西亞 標籤裡都可以找到許多優質的馬來西亞作者,例如曾討論過馬來西亞華人為何不支持反送中運動的來自馬來西亞的獨立記者 @慧儀 ,歡迎讀者們去逛逛,也歡迎更多馬來西亞作者使用這些標籤。


作者:@福老頭

一位「選擇Mattars作為練習寫中文文章的平台」的泰國華藝,擅長網頁設計、品牌行銷與數據視覺化。版上置頂的文章介紹了在泰國華裔的生活日常與文化背景,目前正在台灣工作。透過這位作者的視角,可以看到在台灣泰國移工的處境以及一個個個體的台灣夢。雖然已有一段時間未更新文章,但仍然可以拍手關注看看,也許哪天會帶著更多的真實故事、那些交叉中能夠看到自己影子的文字回來啦。


作者:@翁婉瑩

往來島國台灣、印度半島與緬甸黃金之土的寫作者/旅行者,近日更新了仍然在抗爭的緬甸公民記錄。從今年3月7日駐扎 Matters 起,便一直在連載、記錄著緬甸日子(Burmese Days),與以生命為代價、飛蛾撲向民主緬甸的一位位普通公民。即時更新的文章會在 Facebook


作者:@境外生權益小組

由馬來西亞人與陸生創立的、以捍衛在台境外生權益為主的組織(Taiwan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vement , TISM),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多國境外生難以返台的時刻做了許多與政府對話的努力。線下實體中參與台灣各種社會運動、發佈《我身本無鄉:境外生權益小組抗爭誌》(其中關於在台馬來西亞人、港人、陸生的實際狀況用插畫的方式畫出非常有意思XD);又於今年六四之際在線上搭建了賽博小廣場,感興趣的讀者們可以去挖掘這群在台「外國人」是如何在台灣以非主流的方式生活、抗爭的。


作者:@mango

在台灣的陸生,一篇《「陸生」:你們,他們,或我們》寫出了許多「夾心餅」們的心聲,也關注香港、分享自己的課堂作業;時常寫詩,於今年3月底的時候發起了社區活動「用詩歌禱告,用詩歌應景」,嘟噥呢喃、碎碎翩翩的文字常常看的忘了時間,不斷在轉換視角的思考也令人沉思。建議與另一位作者 @絲絨兔子 一起搭配欣賞XD


作者:@Kafkaesque

一位在香港唸書的內地生,討論曾經一度引發中國大範圍網絡抵制政府的「永居政策」,也討論所有理想主義中國人會有的「新聞焦慮與無力感」;版上還有對「香港高校的各學生會組織」的梳理。曾對身份的「政治表達」與「普通又典型的(受)教育經歷」剖析、回憶與記錄,真誠文字下或許埋藏著許多讀者們能夠共鳴之處。

Tips:自2019年反送中運動之後,Matters上不乏許多光譜多樣的 #內地生、 #在台陸生 (這兩個標籤裡都能看到非常多不同角度的掙扎與思考,也都是大結構下、不同脈絡中不同個體的真實情感與想法), 諸如 @火鳥 等,因篇幅原因將不再一一介紹,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們去走走看看,也可在評論區留言 pick 他人或自己。


作者:@FischKatze

名字是德文的「魚貓」,外星生物。會與市民們分享在德國諸如搬家之類的生活經驗,會share分篇章做筆記與統整的假日慢讀書計畫,還有看起來非常可愛的「雜魚小說去焚化」圍爐,瀏覽後心動就可以訂閱了XD(每次寫作者推薦其實都像收錢打廣告)


作者:@Alfred

與其說是主動流動的公民,不如說是被動流亡的人民。正在以「港人流亡」的視角做沉重、獨特的記錄;種子被強勁的風吹出藩外,也可開出水泥地上的花。讀者們可以點擊文末的「支持作者」,來表達對 @Alfred 的支持。


除了以上推薦之外,Matters還有非常多跨地域的寫作者,諸如跨境記者 @甯卉@李易安;現居北美的中國女權主義思考者 @米米亚娜 等也都是在「流動中書寫」的作者,在此無法一一詳盡。

各位讀者可以在這些作者的主頁與評論區找到更多類似作者的聯結;也相信 Matters 上還有更多帶著國際/跨邊界視野的市民,正帶著各色各樣彌足珍貴、可引發共鳴的體悟;或即便一直在「土生土長」、但仍然捕捉到與這些視角交叉通融之情緒的讀者,都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推薦你們喜歡的作品/作者。

「跨地域」、「多元視角」是Matters作者們的重要基因。這裡聚集了世界各地的華文作者與讀者,我們帶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來,在此對話、看見、交融。歡迎各位作者使用「跨地域寫作」標籤,幫助更多對跨地域作品感興趣的讀者發現你們。

以上是Matters金筆推薦的第二期,始終歡迎意見、期待反饋;或在這裡/作者們的留言區分享自己的感想與經驗,我們下一期再見。

註1:這篇短文原寫於 2016 年里约奥运会之前,兩位作者的本意或是為了諷刺與解構「國家隊伍」、闡釋膨脹民族主義背後實際的資本流動(正如這次 2020 年東京奧運賽事中有許多代表A國的運動員實際上是在B國出生長大,因為資本、地緣流動而被「買」去另一個國家隊裡的複雜現象一樣),但這裡的引用是想表達:在邊界流動的全球化時代裡,所謂「身份」更趨向是一種「認同」的選擇,而每一個人的選擇背後則都有真實的生活在蹁跹舞蹈。或許在認識他人生活的同時,也能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養成計畫|一起栽種馬特市

Matty

這個爐子有兩個主要目的:一個是邀請各位市民,透過訂閱爐子來支持 Matters,幫扶馬特市;同時,和大家分享馬特市社區大小事、Matters 的工作計畫與目標,也聆聽你們的需求、期待與思考。邀請願意陪伴、支持 Matters 的朋友們加入進來,見證、助力 Matters 成長。 加入圍爐後,你可以: 1、在更緊密的社群裡玩耍,找到同路人; 2、成為Matters的重要支持者和見證者!

173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