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风说月:孙李随笔集

谈风说月:孙李随笔集

孙李

33 篇文章

谈风说月:孙李随笔集

谈风说月:孙李随笔集

更新

谈美剧:流媒体时代,冷门老剧

出国之后,生活变得忙碌起来。加上之前看的太多,我对美剧的兴趣逐渐变淡。从客观的角度来讲,说现在是美剧的黄金时代也不为过。Netflix崛起,展开新的一波原创剧热潮。凯文·史派西、马修·麦康纳这样的好莱坞顶级巨星居然也开始演起电视剧来。可是真正能激起我兴趣的剧集却越来越少。

谈美剧:HBO,Showtime,AMC

吐槽完了《迷失》,接着谈我大学时的追剧经历。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就是有线台。虽然我也有看《傲骨贤妻》《生活大爆炸》《摩登家庭》《欢乐合唱团》这些公共台节目,但我看的最多、评价最高的几乎都是有线台自制的电视剧。美国的有线电视台,比如HBO、Showtime、AMC等等,都是收费观看的,靠优质节目吸引观众订阅。

谈美剧:越狱,超能英雄,老友记,迷失

好莱坞电影已经占领全球好久了,而美剧在世界范围广泛流行恐怕只是最近十来年的事,起码在中国是这样的。没有人会不偏好自己熟悉的文化,尤其是影视这种通俗文化,喜欢国产是很自然的事。美国电影那么成功,主要还是靠技术的领先,硬生生把各国本地电影打垮了。

懒人的旅行哲学

我曾经很不喜欢旅行,最主要的原因是:懒。听说梁朝伟会心血来潮飞到伦敦,只为了在广场上喂鸽子。如此潇洒的旅行,我们这些凡人只有羡慕的份。普通人的旅行是辛苦的,精打细算的:提前几个月订好便宜的机票和旅馆,把每天的行程安排满,要玩的要买的一项项列好,一个小时也舍不得浪费;在异国他乡暴走几天,搞得身心俱疲,比上班还累。

散文连载 | 当我谈论读书时,我谈些什么(8)[完结]

完结,撒花!

散文连载 | 当我谈论读书时,我谈些什么(7)

读书应该是单纯快乐的事,自然而然所得到的结果,就是我想要的结果。

散文连载 | 当我谈论读书时,我谈些什么(6)

读过《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红楼梦》之后,很有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对其它小说的兴趣都淡了。从大学后期到留学法国这几年,我很少认真研读严肃文学,多数时候是读通俗小说来消遣。更重要的是,这几年是我踏入社会的重要转折,现实也不允许我寄居在象牙塔里了。

散文连载 | 当我谈论读书时,我谈些什么(5)

高考顺利考入一所上海名校,离家去上海的情形我还记得清清楚楚。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临走时最惦记的还是家里的一柜书。我把书细心整理好,撒上樟脑丸,叮嘱家人注意不要让书籍受潮。未曾料到,好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见过这些书。我到上海后,父母随即搬到唐山,书籍难搬,都留在了东北老家。

作家劝退指南:读朱宥勋的《作家生存攻略》

「作家」看上去很高大上,说到底也只是一种工作。到底要如何入作家这一行呢?当作家又能赚多少钱呢?普通人对此恐怕毫无概念。《作家生存攻略》根据作者朱宥勋在台湾文坛摸爬滚打的经验,从职场角度分析作家身份,为想投身写作的人提供了实用信息,是一本很有料的书。

散文连载 | 当我谈论读书时,我谈些什么(4)

从初中升入高中,第一件事就是文理分科。我初中成绩最好的科目是物理和数学,老师家长们的普遍看法也是男生就要选理科,所以我高中就选择了理科。之后好多年,我偶尔会跟父母、朋友们谈起,既然我的爱好集中在文学、哲学方面,如果当初选择文科也许会更适合我。

散文连载 | 当我谈论读书时,我谈些什么(3)

升入初中之后,我开始阅读哲学书籍。两本起到入门引荐作用的书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这两本书深入浅出,是极好的启蒙书。同时这两位又都是大哲学家,自然不会满足于简单的介绍,借由评判各家,也间接地阐释了自己的思想。以此为指南,我陆续读了一些哲学著作。

散文连载 | 当我谈论读书时,我谈些什么(2)

小时候读小说是以故事情节为主,对文学技巧没有多少体会,大多数时候都是囫囵吞枣不分好坏。从表面上看,读小说是件再容易不过的事,只要识字就行。而实际上,一个人鉴赏力的高低,影响了他对一本书的认知。最早让我意识到艺术水准差异、将我引入新境界的,是《简爱》和《呼啸山庄》之间形成的对比。

散文连载 | 当我谈论读书时,我谈些什么(1)

人无癖不可与交,这句话我深以为然。倘若一个人真的毫无癖好,多半是对生活缺少热情,和这样的人交往是乏味的。有癖好,却深藏起来,这样的人戒心强,难以拉近距离。通过一个人的喜好,可以深入了解这个人。一个人的读书清单、音乐列表、旅行足迹有时比一席长谈更能显露心迹。

业余书评人的自白

对于爱读书的人,书评几乎是一种必需品。这世上的书早已多到无穷无尽,每年又有海量新书,即使是万分之一也够读几辈子了。为了不浪费时间、捡选出合适的书来读,自然需要参考别人的意见。而且人又往往有社交的需求,读完了一本书,也想听听别人怎么评价。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我过上了「大门不出,...

大龄棋童

我在快要三十岁的时候,身处异国他乡,突然学起围棋来了。不下棋的朋友可能对这个年龄没什么概念,我稍微解释几句。围棋和乐器戏曲一样讲究幼功,四五岁起步,等到十岁就算晚了。棋手的职业生涯从十几岁开始,到了三十岁基本离开一线,准备退役了。也就是说在别人告别棋坛的年纪,我刚开始摸棋子。

旧人打卡 | 傻气的自我主义者

我出生于八十年代末的东北小镇。现如今网络世代的年轻人恐怕很难想象当年精神生活的贫瘠。在我老家,成年人尚且有烧烤、麻将、卡拉OK,小孩子就只有看电视这一项娱乐。小时候家里的电视还要用天线,只能收到央视和本地电视台的信号;而且动不动就满屏雪花,要摆弄一阵子天线、对着电视一顿拍打才能收...

谈日剧

和电影相比,电视剧受成本的限制,制作水准要逊色不少。可是电视剧自有一番独特的魅力。电视剧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优势是篇幅长,能叙述一个更漫长、更复杂的故事。与篇幅相伴而来的是风格上的差异。电影要在短时间内吸引住观众,内容必然更加精炼,戏剧冲突更强烈。

谈人生意义

友情提示:本文基于无神论观点。尊重信仰自由,君子和而不同。

谈道德

群居动物为了集体的利益,需要约束个体的行为。动物是依靠本能来控制个体,比如激素、分泌物等生物信号;人类则是以宗教、道德、法律来制定行为的标准。当今世界中多数人口是信奉宗教的,每种宗教都有一套行为规范。有的只提供了大致的原则,有的则对生活起居的细枝末节都有具体规定。

谈科学与实用主义

我们生活在科学时代。无论你对科学持有怎样的态度,都无法否认科学的威力。不用去想太深奥复杂的科学知识、太遥远的人造卫星和原子弹,就观察一下你的身边吧:化纤衣物、牙膏、防晒霜、止痛片、隐形眼镜、自来水、塑料袋、电视、计算机、智能手机、无线网络、冰箱、洗衣机、空调、汽车……这些我们习以...

谈哲学问题

哲学向来是与普罗大众有距离的。即便是受过当今高等教育的人士,若非个人喜好或是工作学习中有相关需求,对哲学的了解恐怕也相当有限。我出于对知识的好奇,从小就对哲学有些兴趣,曾读过一些经典著作,大学时选修过哲学课程,算是有过一番肤浅的接触。可实事求是地讲,我从哲学中所得的困惑远多于解答,不敢说有多深的理解。

谈出世与入世

我以为所有人都需要有一点儿出世的想法。我这样说并不是劝人出家做和尚去,而是以出世作为一剂思想的解药。

读书的门槛

(这个周末NaN变回@張蘊之 ,连发两篇精彩的长文;@fide 回应的文章也很深刻,引发了我的共鸣。作为一个误闯文组的理工人,我也聊聊自己的看法。) 读书是有门槛的。大家想必都遇到过一两本这样的书:读时一头雾水,读完全部忘光。这倒未必是因为书有多高深,或是读者多愚钝,只是没跨过门槛罢了。

续·私房电影十选

之前写过一篇《私房电影十选》,发到网上后,有些朋友很喜欢,鼓励我再写一篇续集。我想了想,上一篇刻意选择年代较近的影片,这次不如就都写老片吧,正好作为互补。以下十部电影都老过我,依照上映时间顺序排列。《卡萨布兰卡》(美国,1942)《卡萨布兰卡》的故事颇有武侠味。

私房电影十选

在这篇文章里,我打算聊一聊自己最喜欢的十部电影。从小到大看过的电影足有上千部,要从中挑出十部来实在不是件容易事。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十部电影的名单变来变去,难以定夺。我能轻而易举地挑出另外十部电影来,无论是我对其喜爱程度还是电影自身素质都不遑多让。

谈港剧

成长于八九十年代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香港情结。八九十年代时,大陆刚开始改革开放,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机会。流行文化总是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那时正是大陆与香港经济差距最大的时候,香港的流行文化自然像洪水一般涌入。金庸小说、双周一成、四大天王、TVB电视剧都成了一代人的回忆。

谈香港电影

在少年时代,我看的电影九成都是香港制造。当年很少去影院,看的电影要么是在电视上播的,要么是租的影碟。印象中香港电影的影碟封面夸张露骨,即便是巨星名导的作品也显得格调不高。小时和大人一起去租影碟,滿墙稀奇古怪的封面时不时给我造成一些不适。大概是旧电视和盗版影碟的过错,记忆中的香港老电影全都画面模糊,色彩失真。

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罗曼·罗兰曾说过,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不敢自诩看清了所有真相,但我对生活有着深沉理性的爱,所以我甘心做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豆瓣阅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港台的朋友们也许知道豆瓣是大陆文青的圣地,可是大家知不知道豆瓣阅读呢?豆瓣阅读曾经是一个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网站,最后跌落现实,一地鸡毛。这次恰逢社区活动「那些年我玩过的Internet」,借机聊一聊我在豆瓣阅读的经历。写作网站中的清流在青春年少、懵懂无知的时候,我怀揣着纯真的...

生于忧患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代国人把这句话贯彻到了极致。中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分配不均,贫富悬殊,为了活下去就要拼要抢。要想赢过对手,最稳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比对手付出更多。无论处于人生哪个阶段,都要殚精竭虑,忍辱负重,不敢有一丝松懈。

童年记趣

不知从何时起,快乐变成一件奢侈的事了。要问我上一次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是什么时候,我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倒不是说我的生活中充满苦恼;客观来说,我认为自己的生活很顺利,时不时会有令人开心的事。可是身为成年人,肩负着各种各样的责任,总有那么一两件事让人放不下。

职业考生

当写简历或是做自我介绍的时候,一般都会提及自己擅长的事情。那些常见的说辞,比如说什么擅于交流之类的,实在过于表面,还有自我吹捧的嫌疑;说什么吹拉弹唱之类的,也不过是些私下里自娱自乐的爱好,没必要放在台面上来。要我诚恳地说出一件自认擅长,并且有实打实证据的事,那就是考试。

我为什么写作

我为什么写作?古今中外众多作家对这个题目作出过精彩的论述。博尔赫斯的说法最美: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奥威尔的说法最清楚明白:为了表现自我,为了审美,为了记录历史,为了政治影响;王小波的说法最直截了当: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