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門研究員 KUN
偏門研究員 KUN

老靈魂一枚,多重身分。 談城市也論建築,說人物也講史話。

[建築]即將消失的高雄文化大樓

(编辑过)
在人車雜沓的中正四路上,兩側林立的大樓中,有一棟建築造型奇特,卻十分低調,需得仔細觀察才能發現其有趣之處。不過屹立於街頭半世紀後,因多次整建「變臉」,而幾乎不受大眾關注,隨著橘線捷運聯開案拍板,也將消失在前金這個曾經的港都政治文教中心。

位於高雄大城中小小的前金區,從最初愛河左岸農田、魚塭遍佈的傳統聚落,在日本時代的規劃變遷下,原本的市區邊界地帶,逐步搖身成為現今所見的樣貌。大部分市民對於這裡的印象,是整齊的路網、寬敞的幹道、林立的大廈、寧靜的社區,尤其行政機關與文教設施的數量更十分豐富,可說是前金區曾經的特色之一。

最早在1931年,高雄州廳新廳舍落成於高雄川畔的前金地區,市區計畫也有所調動,尤其是1936年發布的「高雄都市計畫」,奠定重要的發展基礎。該計畫將大橋通(今中正四路)兩側一帶地區,包含州廳所在的數個街廓劃設為官衙地,儼然成為高雄的政治核心,戰後仍沿用此一規劃,是造就現今機關林立樣貌的主要原因。

1980年《高雄市都市計劃圖》中所見機關用地之分布(資料來源: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除了現今仍可見的高雄市警察局局本部大樓、消防局前金分隊與警察局交通大隊大樓、高雄地檢署第二辦公室(臺灣新聞報舊廈)、高雄市議會舊廈、高雄市政府衛生局舊廈外,其實還存在一棟前金區曾為高雄社會教育重鎮的象徵,即是落成於1971年的文化大樓,不過在壬寅農曆年節過後,它將從這地表上消失。

高雄文化大樓在中正四路上是個特殊且迷人的存在

或許大家比較不熟悉文化大樓這個名稱,但老一輩高雄人都會知道這裡曾經是高雄市立社教館。1965年高雄市政府因應藝文活動需求,設立了高雄市立社會教育館,其前身為高雄市流動教育巡迴施教團,在文化大樓完工後遷入使用,曾經在此舉辦過無數藝文活動,包含展覽、講座、競賽、音樂會、舞蹈表演、電影放映等。

由知名建築師許仲川所設計的文化大樓,內部包含小型畫廊、禮堂、會議室、辦公室、教室等空間,除了社教館的使用外,並有高雄市記者公會、高雄市實驗國樂團(今高雄市國樂團)、家庭教育服務中心的進駐。

其中建築師的背景頗值得一提,高雄從日本時代開始到戰後初期,營建業界著名的業者多為澎湖籍人士,像是蕭佛助、蔡欲修、陳其祥、謝自南、陳江章、陳仁和等,對於港都城市風貌的打造有很大的貢獻,而許仲川也是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此外,許仲川更曾擔任臺灣省建築師公會第一屆理事長、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國策顧問等要職,並榮獲第二屆傑出建築師獎,最重要是創辦了《建築師雜誌》,對建築界的影響深遠。

許仲川建築師(資料來源:《建築師雜誌》)

文化大樓的興建過程說起來其實不太容易,光是籌備時間就近十三年之久,1969年舉行奠基儀式後,仍舊是一波三折。由於建築基地附近有許多公家宿舍的分佈,曾因地基打樁的施工聲響,驚動到高階警官及首席檢察官的休息,遭到刁難而多次停工,經過協調後才順利進行,最終在1971年完工落成。

這棟六層樓鋼筋混凝土造的現代建築,設有挑高的騎樓空間,外牆不加以修飾,很大氣地呈現出混凝土的原樣,甚至在樓梯塔以線條鑿刻的粗面水泥牆面呈現豐富的陰影變化,具備部分粗獷主義(Brutalism)的特徵,立面逐步出挑的窗台讓原本單調的水平開口富有層次,並利用兩側自頂端延伸至基部的柱身量體可見明顯曲線造型之收分,搭配出挑窗台下的弧面裝飾,以及騎樓拋物線型的拱門,帶出建築外觀活潑的雕塑感。

1980年代所見高雄文化大樓外觀(資料來源:呂奇)

仔細觀察文化大樓騎樓柱身、牆面過渡及拱門的處理,可以發現帶有一點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建築之意象,或許可以有個趣味聯想,當初許仲川建築師設計時,貌似是想和不遠處由修澤蘭建築師的作品交通銀行呼應,甚或是互別苗頭,所以採用了相近的表現主義語彙。一個是女性建築師的浪漫奔放,另一個則是男性建築師的明快內斂,兩件作品在大道同側相互輝映的景致非常迷人。

1973年206期《警光》封面影像可見交通銀行與文化大樓同框(資料來源:警政文庫)

1965年落成的交通銀行高雄分行,外觀不僅以拋物線條形塑表情,正立面內層推縮的量體更利用內凹曲面,營造出十分立體的光影變化,而側牆幾何形狀開口,則是帶有童趣的妝點,是臺灣表現主義建築的經典案例之一,可惜已在1990年代拆除殆盡。

1980年代所見交通銀行高雄分行外觀(資料來源:呂奇)

不光只有文化大樓與交通銀行,中正四路上其實還有一棟建築似乎也加入了對話,即為現今勞工博物館所在的高雄市政府衛生局舊廈,該建築由長期任職於工務體系的李標連所設計,初建於1976年,爾後曾在1980年進行增建。樓高六層的建築,入口一樣設有挑高的騎樓空間,立面以垂直及水平的遮陽板構成主要表情,加上開口細部的呈現,乍看之下充滿新形式主義(New Formalism)的韻味,但騎樓兩側的結構柱卻出現雕塑般的曲線造型,為這棟方正的量體帶來些許活潑的元素。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舊廈騎樓兩側可見雕塑般造型的結構柱

1995年社教館本館遷往位於小港區的高雄市青少年文化體育活動中心,文化大樓一度改為前金分館,爾後繼續作為家庭教育中心與新移民家庭服務中使用,記者公會仍舊承租空間作為辦公室。但外觀整修後,重新覆以馬賽克磁磚及二丁掛磁磚,近年又施作彩繪,喪失原始設計特色,儘管如此,仍能從一些細部發現其設計的巧思。

文化大樓富有層次的立面造型

2014年高雄市政府為解決嚴峻的財政狀況,將文化大樓所在的機關用地(機11)與相鄰的交通用地(交1),變更為第五種商業區,2016年4月正式公告。同一年7月《文資法》公告修正第15條之規定,興建完竣達50年以上之公有建造物,於處分之前,應通報主管機關進行價值評估,並決定是否啟動相關措施。文化大樓就這樣剛好卡在一個尷尬的時間點,後續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也沒有進一步的動作,使用單位陸續遷出後便閒置許久,2021年官方發布了「高雄市大眾捷運系統橘線O4站土地開發案」,也昭告它在所難免的消失命運。

由於去年開始陸續與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高雄市文學館等單位合作,深入踏查前金區這個地方,考究不少有趣的城市空間或地方故事,也是在過程中找出它精彩的背景。只可惜過去因為文化大樓外觀在後期整修的遮蔽下,使人較難聯想這是一棟頗具特色的建築,關於它原本美麗的特質發現得太慢,現在看起來也是難以力挽狂瀾。

文化大樓兩側拋物線型的拱門

未來文化大樓夷平後,該地將成為聯開案地標型大樓的其中一個部分,由麗寶集團取得開發權,二十三層的新量體將做為商業辦公、零售店舖、新創中心之使用,市長陳其邁表示「本案為高雄市首宗捷運聯開案,期許可扮演前金區地方再發展引擎,也成為高雄商辦建築標竿」。這個聯開案市政府將有二十七億的進帳,犧牲掉一棟經典建築,能換來不錯的帳面數字,如此光鮮亮麗的政績,官方會這樣做決定可想而知。

橘線O4站土地開發案模擬圖(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捷運局)

然而,這樣「蓋大樓發大財」的思維,真的會有效地帶動所謂的舊城區發展嗎?或許比較看看哈瑪星與鹽埕這兩區的變遷情形,以及國內外的其他案例後,可以認真思考一下,什麼才會是適合高雄的舊城區再發展模式呢?

即將消失的高雄文化大樓

城市的復甦活化與創新再造,要如何發展出其獨特性與吸引力,有很大程度是仰賴時間疊加出來的人文底蘊,這些土地孕育出的豐富資產尚需更多大眾一同投入挖掘,說不定能引導未來舊城區的再生,走向更有意思之途徑。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