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春天是什麽顏色?
我喜歡春天的粉紅,我喜歡春天的紫,還有淡淡的黃綠色。在台灣現在陽明山櫻花、杜鵑花、海芋都盛開了,淡水紫藤花也在綻放著。我喜歡這樣的色彩繽紛。春天是花朵爭妍的季節,也是樹木從冬眠中甦醒的季節,樹枝上的新芽開始逐漸生長。這一切的蠢動讓空氣中瀰漫著清新的氣息。

純文學包含私有語言
關於徵文所提出的問題,私有語言能成為文學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認為私有語言是文學的一部份。我記得當時我在讀D. H. Lawrence 的 Sons and Lovers 時,是有些辛苦的。當時我們教授有提供給我們英國當地方言和標準的英文翻譯,但是我要去比對,費了很大功夫。
網購的魔鬼誘惑
這裡我要講的,不是魔鬼撒旦誘惑亞當、夏娃或人們違反上帝旨意的誘惑,而是一般世俗的網購的無節制消費。網路商店販賣商品確實可以比實體店低價。源於商家無需負擔店面,水電成本,也沒有庫存壓力(他們可以將訂單轉由供應商直接發貨)。所也經由網購可以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
工作是很有價值的
有些人成天喊著不想工作、要躺平;想辭掉工作在家耍廢。但其實人是工作的動物,工作賦予人類相當大的價值。工作給予人經濟價值,可以換得日常生活所需;藉由工作所提供的產出,也是成就感的來源之一,讓人覺得對社會有所貢獻,而意識到自身價值;另外,在工作中,雖然會因為人際關係而產生心理壓力,但是也會因為社交而讓情緒有出口。
美食即生活
美食是什麽?是物慾嗎?我想不全然是。我覺得它有慾望的成份,但它也是生活的一部份。人活著就需要餵飽自己,但是在溫飽之餘,我們還可以從食物中獲得愉悅。不管是中餐還是西餐,只要稍微豐盛,就可以讓親朋好友相聚,在歡樂的氣氛中交流情感。有些衛道人士認為追求微小的愉悅,會阻礙社會進步。

嫉妒是損人又傷己的情緒
曾有人說過,當看到別人有成就,而自己感到受傷時,就是在嫉妒。我同意,而且我覺得嫉妒不僅傷己,被嫉妒的人也很無辜。我也曾有幾次有嫉妒別人的情緒,當時心裡並不好受,還好我自己很快就化解掉了。我也曾幾次被別人嫉妒過,當時心裡也不好受,我有別人沒有的東西,被莫明其妙地批評。
不急,還要在馬特很久
這篇是投稿也是回應一個朋友“就要拍五手”自辦的徵文《那些我追蹤的人》,談一下追蹤這件事,也談一下寫文章這件事。我來馬特還沒有很久,沒有太多人追蹤我,本身也沒有追蹤太多人。我追蹤人最主要是因為別人追蹤我,我反追蹤。另外是因為一時衝動,有人發文吸引我的目光,我可能就會按追蹤,期待透過追蹤能不錯過看到他們精彩的文章。
戰到最後
給仍然在奮戰的你我。

真愛與欲望
愛究竟是人類最誠治摯的情感,或只是內心被愛的渴望?坦白來說,我不知道愛是什麽。
實驗成就藝術
照片來自pixabay實驗藝術不是一個藝術流派,是一個藝術創作方法,所以它永遠存在,因為每個時刻都可能有人在嘗試新藝術。實驗藝術的好處是自由,創作者可以自由發展概念、運用素材去變成新的發現。缺點是成品可能不成熟。但不管實驗成果如何都已是作品。

久別重逢
久別重逢、不期而遇是小說、電影裡才可能會有的劇情,在真實世界裡,很少會發生。珍奧斯汀的小說《勸服》裡,安妮·艾略特和弗雷德里克·溫特沃斯八年後重逢; 夏綠蒂·勃朗蒂的《簡愛》讓簡愛聽到內心羅切斯特的呼喚“Jane!Jane!”而讓她重逢了羅切斯特。
不輕易下定論
當別人跟我們說他私人的事情時,最忌諱輕易給別人下結論,去說人家就是怎樣的人,或者因為怎樣所以怎樣,以上都是失禮的。人可能因為連日的陰雨、荷爾蒙或月亮的作用而情緒有所波動,對方願意跟我分享多少,我都感謝,但我不會也不應該反射性地就給別人意見或下結論,因為這樣很粗魯。
世界的遺產
https://youtu.be/fxUt8ppHn1A 詩人愛蜜莉狄金生和畫家文生梵谷,都是過世之後作品才被世人看見的偉大創作者,他們生前並未享有創作的利益,卻仍堅持創作,無意間為人類留下了龐大的遺產。狄金生一生寫近1800首詩,她生前僅發表了十首。
當下
「活在當下」是個容易就被提及的名詞,但很多人都未想過該如何做。我認為具體做法就是專注當下。例如有的人在考試前幾天就會無比焦慮,認為大勢已去。但是書本來就是讀不完的,準備不完整是常態。所以這時,只要靜下心來專注讀書就好,當下讀的內容就是你的累積。
華麗下半場
https://youtu.be/DKddipFs2JM Sex and the City: And Just Like That 《慾望城市:華麗下半場》, 中文劇名翻譯得好,賦予中年人生無限的希望。英文“just like that,”意思是事情突如其來的發生。
平等觀念
人類的身體經過長久的進化,但是心理方面似乎並未大幅的進化,仍然對於有錢或地位高的人另眼相看,殊不知平等對待眾生,才是文明的表現。在FB上,常看到粉絲專業的文章論斷「金錢才是老年人的底氣」「人老了只能靠錢」等言論來增加這個社會的物質化。
信念造就成功
吸引力法則不是本世紀才有的理論,早在希臘神話就有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講述心想事成的故事。神話裡的畢馬龍是愛琴海賽浦路斯島上的王子,有一天他用大理石雕刻出一名面貌姣好、身材曼妙的少女,他深深愛上這少女。於是他請求天神賜予該雕像生命,由於他每天祈求,終於感動天神,讓少女有生命,並和王子相戀。
失戀的豪情
該如何處理失戀?愛使人瘋狂,有的人極不理性,失戀後變成恐佈情人。葉慈(W.B.Yeats)在他的詩當妳老了("When You Are Old")、(沒有錯,莫文蔚翻唱過這首詩),有灑脫的處理方式。葉慈一直苦戀著Maud Gonne, 多次求婚被拒,然後寫了這首詩獻給她。
鄉村與都市生活
你偏好生活在鄉村或都市?鄉下生活舒適而悠閒,如同Carot Lafreniere(他不是我熟悉的現代詩人或作家,也請恕我查不到他的資料)的詩“Nature's Hand”所寫: ...
安迪沃荷的瑪麗蓮夢露
這張照片是我在安迪沃荷作品展覽場親拍的普普藝術(Pop Art)是工業革命後,大眾文化開始蓬勃發展下的新藝術流派。因為機器大量生產的產品需要利用大眾媒體廣為傳播,普普藝術家們便利用這股風潮,創造了符合時代的作品。安迪沃荷是該藝術的指標性人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