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光」小空間
「明日之光」小空間

一位平凡的基督徒、也是80後的牧者,愛和學生在一起,也喜歡隨手寫點東西,相信在現實的無奈裡,仍有著一絲微光 ~~ Podcast 頻道:https://sndn.link/pioneers/3pYuWN 請支持:https://liker.land/davidshaok/civic

一段對話後的反思 - 從在台港人的處境說起

日前和主內同工聊到各自的事工,因對方出身香港,這段時間都投入在台港人的福音工作,若從世界的標準來看,事工頗具果效,不僅聚集了不少人,也建立了一個同工團隊,持續在發展中。

本來,我們想共同合作,成立一個跨界的組織,讓香港背景的同工可以直接在一個架構裡和其他的主內同工連結、配搭,但他們後來決定改變方針,想要號召自己團隊的成員,成立屬於自己事工的組織。事實上,這個改變無可厚非,畢竟多年來,許多教會或機構大概到最後都會想要「自己來」,以免資源分散並保護自己。

既然是常見現象,有什麼好拿出來反思的呢?大概是因為他們是「在台港人」的群體吧?讓我想的有點多。

和同工聊天的過程中,得知不少在台港人基督徒在試著融入台灣本地的教會時,所遇到的困難,例如說會有教會弟兄姐妹請港生不要在禱告會時一直提到香港的需要,也感受到一些教會對港人的態度不是那麼歡迎,很難敞開心去分享;當然,同時他們也要面對台灣眾教會有著各自的傳統觀念,令他們感到格格不入,最後只能去以年輕一代為主體服事對象的教會聚會,並享受比較現代風格的敬拜模式――發展到如今,就是和台灣某些較走靈恩路線的主流教會有所連結。

聽到他們所遇到的現況,我個人其實沒有感到很意外。

都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百姓人情味濃厚,某種程度上,它確實是事實,但這個事實只發生在彼此都認定對方是「自己人」的情況之下!除了本身有深厚情誼的狀況可能會好一點之外,普遍來說,台灣的社會還是對其他族群的人帶著有色的眼鏡,無論對方是港人、大陸人、越南人、菲律賓人、印尼人、泰國人…等,都一樣!

因此,若「外來族群」不首先願意敞開心去接受現況、主動跨界,反而採取「抱團」的模式,未來必然會在許多層面上與台灣本地的教會文化格格不入!同時,隨著兩岸關係越來越緊張、台灣又夾在中美兩大強權之間的處境,預料都會催化本土意識形態的高漲,在族群之間建立起一座座又高又厚的牆。

聽同工說,目前已有超過四千位的香港中學生報考台灣的大學,我個人也相信未來這個數字只會更多(在港府設下各種關卡防堵之前),在實際的狀況裡面,台灣的眾教會找到自己的定位了嗎?在台灣的港人基督徒群體知道要如何發展嗎?我們要怎麼面對這些屬靈需要?台灣的教會和機構,真的能完全敞開自己去接納不同族群背景的人成為肢體嗎?在台灣的多元群體,願意堅定又主動地去付上可能會受傷很多次的代價,立下就是要融入當地文化和生態的決心嗎?

說實話,目前個人雖然沒有答案,但卻有點悲觀。

唯一可以肯定並擺在眼前的事實,就是過往的經驗和既有的方法可能已無法面對眼前的變局,無論是台灣的教會還是從香港或其他地方來到台灣生活的基督徒們,若還是想從自己過往的信仰經驗中複製某種方式,可能都會效果不彰,因整體的環境和處境,都已和往日不可同日而語了!

何等盼望,基督徒群體都能真正的跨界,放下那些標籤和族群認同,共同攜手合作!

求主成全!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