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小姐
歐小姐

記錄生活日常,反省時有處安放。

不是為了自由而自律,而是自律以後得到自由

自律是從內在散發出的一種舒服氛圍

前些日子和朋友聊天時,意外的從他口中說出,我以為你那是自律。
對話中我只能淺談一下我的行為和心理狀態,卻無法清楚描述出「自律」的形象

身在儒家思想極為富饒的生活環境裡,從小在家在學校就練習著準時/自制/守規等外在規範在一種大家都一樣的行為模式下,才是「好的孩子」,稍有不同便會被冠上「不受教」。

小時候看的書被家長限制只能是百科全書,又或者像劉墉這種勵志的心靈雞湯,所有書籍在翻閱以前都需要經過嚴格的審視。這聽起來有點像另一種監獄又或者不具形式的焚書坑儒,所以在我的成長背景下是沒有叛逆期的,但其實心裡有很多的被束縛無處宣洩,時間久了,連怎麼宣洩也忘了。常常戲弄自己就是長久被綁住的狗,有天繩子斷了卻還有無形的枷鎖限制著我的活動範圍。

或許內在排斥的價值,都被框架給壓制在潛意識裡頭了,久了也不覺得有異樣
直到生命歷程裡有些重大事情發生時,才會再次的被翻出來檢討
相當弔詭的一件事是,當我們在過程中曾經試圖「找到自己」時以為找到了
有時只是跌入更深的天坑
,我大概就是一個最好的示範劇本了
以至於我現在也無法肯定我是不是朝著對的方向前進
只是秉持著在不過度破壞制度及違背道德的情況下,多順應自己的心吧

我看見了山,於是朝山走去
走進山了卻找不著山了
在最頂端我仍不確定自己在山上
眺望著另一座山,以為最初想去的地方在那

這些看似可以不用被禁錮甚至可以反抗的規範,對我來說是相當辛苦的
後來經過高敏感量表測驗才發現我是高敏感的類型
所以對於環境的變化,家中氛圍可以相當敏銳的察覺。
每個人都多少的背負了原生家庭的問題,我是這樣的,我的父母亦是
要探討下去就如雞生蛋的問題一般沒有盡頭,總之在我們家是極力營造和諧的樣貌

在我成年以前,僅有唯一一次的反抗,而且很虛弱(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想笑,弱爆了
父母在我國中那階段滿常吵架的,我因為我不曉得怎麼面對吵架的氛圍
也不曉得父母吵架了我能做什麼,所以每天晚飯以後便關進房間讀書。
為了不讓小孩擔心,爸媽很有默契的每當我走出房門就會停止爭吵
但其實我總能聽到他們的耳語,心裡面很多憤怒不開心的情緒,可是沒人願意揭開面紗

某天吵得特別激烈,我也忍受不下去了,大概是我聽到「離婚」這詞彙覺得特別不舒服
我悻悻然地走出房間,很冷漠沒有情緒的說:「講話可以不要那麼大聲嗎 我在讀書」
隨即又回房間。
那時候我曉得心裡的難受,可是哭好像太不成熟,又無法直接透露我會因為你們吵架難過
所以用這樣的方式已經是我當時最好的做法了。
後來這樣冷靜理性的處理方式,跟了我1/4的人生。卻不全然是真實的我。

而這樣的性格,就成了別人眼中的自律。
我總是冷靜,總是理性,總是不辜負別人期望,總是把事情做到最好
但其實在這過程裡傷害了自己也傷害過別人
例如為了達成績效目標,認為我做的到的,別人也同樣要做到,忽視個體差異
例如為了看到伴侶快樂,將自己的界線及需求壓到最低,甚至有意無意的說服自己並不需要

事實是的確我達成績效了,我看到伴侶快樂了,可是我心裡喜悅的感受卻無法持續,我需要藉由更多的「成功」以及更多「快樂」來支撐我能短暫感受喜悅的時刻,直到有一天我發現我累到受不了時,我才赫然驚覺我是在追求「追求」本身,可是我沒有力氣追求了,也近乎失去了一切。原來「過度努力」也是一種匱乏。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承認自己有缺陷
才能再鼓起勇氣往下走

當你還無法接受時,也不要勉強自己
時間到了,自然就會有領悟
在此之前,過自己喜歡的生活就好

後來細細品味究竟我的自律,和真實的自律有什麼區別
歸納出來的是
*自律的人從內在認同的價值觀行及為塑造
*自律的人內心是有如靜心冥想般平穩自在
*自律的人對待外界的變化是能彈性調整的
*自律的人散發出的氛圍會是自在且自信的
*自律的人首先非常瞭解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自律的人懂得關照自己也能適時滿足對方


我的外在自律的確做得很好,好到我已經不曉得是習慣還是我喜歡了
但內在自律還在學習中,適時的告訴自己要放鬆,適時提醒自己現在是什麼情緒
委屈了要不要試著說出來,難過了也不用假裝堅強
試著告訴自己,也告訴手足無措的朋友
:「我哭是因為情緒流動,並不是想博同情,我也不需要過多的安慰,我只是容易共感。」

透過情緒的自然流動,能讓我更貼近自己一些。知道如何滿足自己,才學會如何感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