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媽媽
佛系媽媽

佛法輔導碩士,育有一子一女。原本家庭事業兩得意,產後卻陷入抑鬱。後來接觸到《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從中看見自己抑鬱背後的的創傷,深受感動,最後藉佛學和內在小孩走出陰霾,放棄原有工作,致力推廣善養和療癒。

貪錢背後的能力感

最近一次聚會中,9歲的女兒問我的朋友:「你新年會給我多少錢利是?」
我的朋友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回答,我也有點尷尬。

在一般社會眼光來看,問人要錢是貪心或沒禮貎的行為,收到利是後馬上在對方面前拆開也是沒禮貎的。之前每次女兒收到利是想馬上拆開時,我都連忙尷尬地制止。但想深一層,為何這樣是沒禮貎呢? 為何在對方面前拆禮物不是沒禮貎,但在對方面前拆利是就不禮貎呢? 我一時也想不通。貪錢又有甚麼問題呢? 喜歡錢是富人思維啊!

我們有每星期給女兒零用錢,讓她自己買喜歡的零食,甚至課金打機。我們想給予她空間,讓她建立自己的金錢概念。

開始時女兒一收到零用便馬上花光,我擔心她會「洗腳唔抹腳」,但我明白這是我自己的焦慮,孩子是需要透過實踐和錯誤來慢慢學習的。之後,就算女兒購物的是我認為多麼的「沒有用途」、「奢侈」、「買貴了」,我都盡量提醒自己不要批判,最多說一兩句「我覺得很貴」、「我知道另一處賣得更便宜」。

當我照顧自己的焦慮,放手讓女兒自主她的使用後,女兒慢慢開始會判別便宜和昂貴(雖然她的判別跟我的十分不同)、會計算要儲多久零用錢才夠買東西、以及知道儲蓄途中如果買了其他東西,便會讓她的儲蓄目標延遲等等。她亦同時明白自己是可以選擇的,不需要因為「必定要儲蓄」而限制自己消費,她可以選擇遲些才儲夠金錢,或者選擇減少其他消費。

而最近,她開始想象一年內甚麼時候會得到額外的金錢,例如新年或生日的時候。於是她開始到處問人,會給多少新年利是和生日利是。

起初我覺得十分尷尬,因為怕女兒被標籤「巿儈」或「貪心」,又怕被說我縱容孩子沒禮貌。但後來我突然意識到,女兒原來是做 financial planning! 而且是以年度計的!
在沒有人教的情況下,她能自己建立出這種理財概念,這讓我十分震憾也十分驚喜!
可能有人會覺得只是小孩子貪心才問,但其實這種思維已經有理財計劃的初型了。

於是當她再問人會給多少利是時,我會幫她解釋說:「她是在做財務預算。」
對方聽到後,很快的從「尷尬」轉成「恍然大悟」的狀況,然後跟女兒商量利是的金額。

如果我們能擁抱自己的焦慮,不將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便能夠放手讓他們去從錯誤中學習。我們只需從旁觀察和支持,有需要時才介入,讓孩子有充足空間去探索和建立最適合他們的價值觀。

如果我們能放下批判的心,便能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動機、發現孩子的能力,保護孩子不會因為嘗試新的能力而被羞辱,更有空間和信心去自我實踐。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