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媽媽
佛系媽媽

佛法輔導碩士,育有一子一女。原本家庭事業兩得意,產後卻陷入抑鬱。後來接觸到《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從中看見自己抑鬱背後的的創傷,深受感動,最後藉佛學和內在小孩走出陰霾,放棄原有工作,致力推廣善養和療癒。

論「成績不重要,最重要是孩子快樂」

最近看到一篇分享,說有家長一直以「成績不重要,最重要是孩子快樂」為教養信條,所以當孩子成績差時,他們也沒有放在心上。到後來有教養導師問那位孩子,他想不想語文能好一點時,孩子十分沮喪的說其實他希望語文能進步,但不懂方法。於是那位教養導師說「成績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孩子快樂」不一定對。

善養中,沒有絕對的答案,不會說「一定要成績好」,或「一定不需要成績好」。善養看重的,是孩子真正的發展需要。如果孩子本身沒想要成績好,但家長很著重成績,孩子需要玩樂,卻被要求溫習,那麼孩子會吃力,會不快樂。但如果孩子本身想要成績好,需要協助但得不到,那麼孩子會有無力感和無助感,也不快樂。

上文中的孩子,他成績不好,但他也不快樂。所以上文的家長,根本就不乎合「孩子快樂」,所以這個例子跟本就不是「成績不重要,最重要是孩子快樂」,而是「忽略了孩子需要,孩子不快樂」。

我認為「最重要是孩子快樂」某程度上是沒錯的,而讓孩子快樂的方法是滿足發展需要,成績可以是重要,也可以不重要,但一定不及「滿足孩子發展需要」重要。(再昇華來說,「自在」才是最重要,「快樂」與「不快樂」也可以自在,但在這篇不作詳細討論)

而「成績」背後的發展需要是甚麼呢? 

這可以有不同的需要。文中說的是能力感,孩子希望在語文能力上有進步。這時我們需要協助孩子,讓他建立出想要的能力。

值得留心的是,孩子希望成績好的背後,會否是因為受到父母或社會的期望影響。孩子是自己希望有能力感,還是因為被灌輸了「成績好才是成功的」、「成績好才有價值」、「成績好才會被欣賞/被愛」等觀念? 如果成績變成了「證明自己」的工具,那我們便不是要幫助孩子成績好,而是要在其他方面建立孩子的價值感,否則孩子只會窮一生精力去追求虛名、追求別人的認同和肯定。

能力感高的孩子,其實本身是不會太介意成績的,因為成績只是一個外在評估的指標,並不反映孩子的能力和價值。已經有很多研究證實,成績其實會打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效能,不少外國教育模式已經在小學階段取消成績。老師和父母可以從日常觀察到孩子的發展和需要,不需要靠成績來反映。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美國學者 Alfie Kohn 的著作,尤其是 “No Grades + No Homework = Better Learning”。

所以我會說,「成績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孩子快樂」仍是成立的。因為重要的不是成精,而是孩子直正的需要,例如能力感、價值感、被愛等。

而那位教養導師說這句話不一定對,我也是同意的,因為他的重點在於提醒家長別因為放輕成績而忽視了孩子的能力感或其他需要。如果家長因為這句話而忽略了孩子的需要,那可能是因為自己小時候曾因成績而受傷,導致現在對成績反感而到看不見孩子的需要。 

療癒好自己的受傷小孩,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 以上為筆者受善養、瑟谷等不同概念啟發的分享,有機會與原本概念有出入,如有疑問或建議,歡迎友善留言討論。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