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o-ching-Wang
Kuo-ching-Wang

柏拉圖洞喻

眼前這個現象世界是否可提供我們獲得真理?人首先要「自知自己無知」,即「無知之知」,「求知是人類天性」,為了擺脫無知,天性使然地努力求知。

柏拉圖假設人住在地底,居住所如洞穴,洞穴有一入口,入口如「小木偶鼻子變長那般長」,人們的腿部和頸部自小就被鎖著約束著,只能面向自己前方,也就是洞穴內壁,不見光的空間,所見僅是背後火光投射的影像。


由火光投射的影像,或許同義如盲人摸象,各說各話,卻總不見真正事物樣貌,當有一人逃出洞穴,看到了太陽神光照大地,看到了真正事物本體,第一次真正的眼見為憑,尚無法確信,直到了第二次到多次,終於豁然開朗,知道過去透過火光投射的陰影,並不真實。


柏拉圖透過隱喻想告訴我們:住在洞穴的人們代表普遍的人或大多數的人,只見事物表象,甚至幻覺中,易人云亦云為激情與偏見扭曲原來事物本質或真相,易被外在環境感染,被假消息牽引而渾然不知甚至為之抗辯。


蘇格拉底認為人首先要「自知自己無知」,即「無知之知」,亞里斯多德更謂:「求知是人類天性」,為了擺脫無知,天性使然地努力求知,眼前這個現象世界是否可提供我們獲得真理?可或否?或在可否之間。


如何求知?讓我想起布袋戲半駝廢問葉小釵,何謂「隻手之聲?」歐陽上智解破隻手之聲就是無聲之聲,自此會說話的葉小釵就自割舌頭啞口無言,半駝廢賜劍,,刀曰刀狂,劍曰劍痴,刀狂劍痴葉小釵~乃於於此。


禪學可見隻手之聲:兩手相拍,自然發聲,可得聽聞,然僅揚隻手,無聲無響,若不用心,不可得聞,遠離所見所聞所覺所知,不涉及思量分別,在行住坐臥之間不斷研參,理窮詞盡處可得。

為了求知,求知乃為臻於至真、至善、至美,求知的路上,有蜘蛛精、白面狐狸、九頭蟲、鯉魚怪..等,妖、魔、鬼、怪八方而來,吾心中秉持善念如《西遊降魔篇》一戲之《兒歌三百首》,這本Bible是玄奘法師「降妖除魔」的終極法寶,更是教人向善、諄諄勸導的警世良言。


摘錄《兒歌三百首》這麼唱著:

乖乖 要真心悔改

你永遠是我最愛的小孩

乖乖 你快回來

要努力學習為了未來

回頭 做孝順的小孩

本來人性都是善良像小孩


的確,好好求知,無知可以減少恐慌,降低恐懼感,可以找回人性善良,找回小孩般的天真,見證世界美好那一面。

這樣,求知,你說重不重要?柏拉圖的洞喻雖遠,今日觀之仍貼切不已。

♯ 柏拉圖洞喻

♯ 隻手之聲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