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潜水教练olivier
自由潜水教练olivier

毕业于985计算机硕士,30岁后放下国内的所有,追求自由的新人生,思想于04年翻墙,肉身在18年才跟上了思想的步伐。曾在菲律宾教授自由潜,独居在malapascua岛的两年获得了思想的升华,目前移居在西澳大利亚perth。 希望通过分享我自身在自我流放中的感悟,带给他人更多的思考。 所有未注明出处的文章均为原创,谢绝私自转载。 本平台文章包括我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文章的备份以及审核不过的文章。

珀斯日记第五百四十三日,读书和实践,如何避免形成思想优越感

(编辑过)
心理学和哲学可以成为引导我们人生通向更幸福的灯塔。但是是看着灯塔,却不迈进前方的黑暗,永远无法离灯塔更近。

总的来说,我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上学的时候尤其如此。

幼年起的时候我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上学以后,我第一次自发完整捧起的书是《linux内核设计与实现》,与我现在感兴趣的领域,无论是哲学、心理学还是教育都相差甚远,但那是我第一次开始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顺利毕业,汲取他人的知识。

我第一本捧起的哲学-心理学类书籍,应该是《和所有人都聊得来》是因为我困扰于我与他人的相处,质疑自己和他人的互动能力而读,而后,我读了《被讨厌的勇气》,《少有人走的路》,《自卑与超越》等等。

总的来说,我读过的书少之又少,我只有在我想要借助他人能量的时候,才会捧起和主动寻找相关书籍。

我想我的人生哲学更多来自于我自身的人生实践,现实情况是你对一件事物的热情越大,所受的伤害也就越大,相对应的,痛苦后的成长越刻骨,这和我过去分享的文章内容相符。

我所有的人生哲理几乎都是从我的人生实践而来,当我实践后学到的道理和某一本书或者某个人名言不谋而合时,我就如找到了知己,为了了解我的知己,我会尽我所能去找出ta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轨迹,试图了解他思想产生的过程。

通过这个方式,我开始认识了阿德勒、罗素、以及希腊三者: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最近我又开始研究卡尔·荣格,当然我对他们的理论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为任何一个人的研究我想都可以花耗数年的时间才足够,但我的幸运在于,我的想法从自身的经验提炼而来,我能够看透先哲们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可能经历过的故事,然后我将这些经过他们佐证的理论纳入我的潜意识,除了让我确信我正走在正确的人生路上,他们的更多我还尚不能充分认可和理解的道理也在我的潜意识中给我指引着探索的方向。

这给了我机会,在众多的哲学观点、和心理学治愈能力中找到了一条我认为最经得起现实考验的方向。

相反,我的很多读者朋友读的书都比我多很多,引经据典的能力要比我强很多,我的观点很多都是用我自己的简单话语组织出来,但我偶尔发现的足够简单粗暴、却又被我的人生实践过的哲理,我会使用很多很多次。

于是,我在思考读书和人生实践的关系,甚至,在我熟读并充分运用了《自卑与超越》中优越感的定义后,我也总是在反复的质问自己,询问我的太太,我有没有使用自己的人生哲理形成优越感,来形成碾压他人的幸福感。因为我从身边很多人的身上看到了这种迹象,尤其是在很多喜欢我的观点的订阅朋友身上。

当我们读了很多书以后,有时候,我们会将自己的博学和自己所处的孤独、甚至是交友状态联系起来,认为其他人都不能理解自己,因为他们读的书不够多,我想,这会是一个危险的前进方向。

我最近在读《思辨与立场》,我学到了关于辩证性自我批判,总是站在另一个角度上去看待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在卡尔·荣格的描述中,这种自省能力应该在儿童期-青春期就应该出现,但很可惜,我从很多身边人身上都没有看到,也许这会是很多人至死不承认自己错误的人格缺陷出现的初段。

我想也正是因为这种始终批判自我的反省能力,让人开始有了罗素所说的支撑他人生的第二种激情:对知识的渴望。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总是认为自己已经认清了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导致我对新知识理论的汲取速度变慢,我开始发现只是从我的人生经验去汲取哲学道理太慢了,所以我开始想要更多的去获取那些我未能体验人生经验下的道理。

比如,我最近和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朋友关系走的很近,我第一次开始自我质疑“我是世界的中心”是我在读初中的时候,那时候我讨厌上学,我总是在想象,如果我逃病假不出现在这个教室中,那么教室中的其他人会不会依然出现在这个地方,这个世界是不是依然会按照他本来的样子运转,我想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质疑我是世界的中心的起始,而因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或者说这个想法是更经得起世界客规律的考验的,所以我走在一条争取的道路上,我想这也是有能力去爱他人、爱陌生人的基础认知。

尽管我从前并没有涉及,或者说我无法理解世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的人生体验,但是阅读相关的书籍,开始让我有了另一种了解他人的方式。

我想很多时候,我们读书,更多的是在书中读到自己的人生体验,很多我们尚无法体会、感同身受的道理,我们无法记忆深刻,但却有可能成为我们的优越感来源。

很多人生道理、哲理,我们的大多数人都在生活中、书中、和他人的相处中,多多少少会有涉及,但如果我们只是去读,而不是用自己的人生去感受,始终无法成为我们迈向人生灯塔的台阶,反而可能成为因为恐惧被伤害而拒绝尝试的理由。

也许,这才是”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的来源。


认识世界,也是需要痛苦的碰撞,越是全力以赴的热情投入,碰撞的也就越剧烈,而越是有保留的尝试,能够体会到的人生经验,也就越浅薄。

无论是对爱情的渴望,对未知前途的坎坷迷茫,对自己能力的质疑,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改变现状的焦虑。

相较于简单的读书获取知识,勇敢、无惧、全力以赴的尝试,我想是更深刻获取人生道理的唯一途径。


知道的多,也许有的时候并不是好事,很多道理其实都是相互矛盾的,我们无法得知这个道理属于精华还是糟粕,而从自己的经历中知道,才会是最可靠的方式。

从自身出发去尝试每一个自己学到的人生哲学,会是避免一个道理成为优越感的来源,这些道理也会变得更加厚重和深刻,自己亲身体会过以后也会对其他未曾经历的人感受到更多的理解。


用认知的坚毅逼迫自己亲自走过,这样就会从寻求优越感变成发自内心的自信。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