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柳宗元祝賀你家失火

說起來,看書一定要去讀全集,特別是很有名氣的人,往往都在議論中被提純,形成刻板印象。這是難免的。因為我們對於世界的把握,本就是如此,省略可以省略的,然後將注意力集中到最值得注意的部分。只有這樣,纔可以迅速察覺危險徵兆,安全逃脫。這是生死之中進化出的基因,但總有一天,我們會進化到,足夠安全,足夠智慧,足以在安靜中,認真地看每一件事,包括省略的,和不省略的。那是完整的世界。

比如說柳宗元,都知道他的文字精妙,同輩人極為佩服,直到蘇軾南謫,也曾在偶然相隨的一本柳集中,獲得安慰。

但大部分人的印象,還停留在千山鳥飛絶萬蹤人跡滅吧?或者只是聽過那篇小石潭記,再不就是那頭蠢而又驕傲的貴州驢子。總之,沒有多少人,去看看他的全集吧?

不用承認,或是不承認,因為這不是什麽測分題。我只是在陳述,自己對自己過去讀書生活的事實。

但終究有一天,人還是會因為喜歡,或是聞名而來,便拿起那厚厚的全集,來看看一個作者的作品。這樣做的後果,有時候會讓人更喜歡,有時候也會發現,原本曾經吸引你的,並不是你以為的,而你以為的,卻是你不瞭解的。

歷史上也多是如此,同樣名氣,乃至同樣成就的人,卻會再後來者的眼中,區分彼此,做出高低的挑選。這自然不是原作者的問題,而是表現出讀者自己的個性。

我個人對於柳宗元的文字,其實少一些親切感的。

原因在於他的個性,更在於他那些文字,或許也在於後世那些不着邊際,乃至有所利用的評價。

但對於真正喜歡柳文的人來說,他們能咀嚼出其中的味道,並且終身不悔。我有一位師長,便是一生如此。所以,我是明白柳文為什麽好的,也知道為什麽這麽多人喜歡,但人各有所好,也各從所好。所以,我對於柳宗元的文字,只是保持一種合格的敬意,卻少了很多親近,於是所知所聞,也就如此了。這是個人的慵懶,也是一種刻板印象下的疏略。

但我還是讀到了《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這篇文字並不難找,但讀過的人,恐怕並不算多。

王參元家中着火了,遠在永州的柳宗元聽說這件事後,便寫了一封信慰問他。

這是人之常情,可柳宗元寫的這篇文字,卻不是從常理中來,或者說對於一個被貶謫的人,若是從常理中來,則根本不會寫什麽文章。

他說自己最初驚駭不已,然後又提到古人的做法,所謂:

乃始厄困震悸,於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慍,勞苦變動,而後能光明,古之人皆然。

但柳宗元對這種解釋的看法是“遼闊誕謾”,即使是聖人也不能一定相信吧。

然後,他就從王參元曾經因為家境富裕,而遭到他人風言風語,進而導致仕途蹭蹬說起,進而祝賀他雖然這番遭到火災,但燒光了那些多餘的財物,反而會消除了其他人的避諱禁忌,從此再沒有什麽小人,可以拿這些子虛烏有來說事了。

所以,柳宗元再篇末用春秋相吊的事情作為比托,表達自己為什麽要如此一反常理,來祝賀他失火的原因,并最終將這件事歸結為“樂”。

明眼人是可以從中體會到,柳宗元寫這封信,並不是僅僅要安慰友人,更不是為了作文而作文。一句句是寬慰人,其實也是寬慰自己,一句句憤慨,是為友人所道,其實最終卻是落腳到自己的遭遇。

柳宗元此時,還是那個願意用捕蛇者說,來表達自己對於時政看法的政治家。

他的心境還不能完全猶如那位漁翁,所以他會寫出這樣不近人情,不入常理的文字。但若是我們只是去看小石潭記,去看那些遊記,去讀那幾篇寓言,又能看出多少他的另一面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