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nest
Ernest

大學修讀政治,航空愛好者,亦曾經是博士研究生。但因為發現專注寫論文不適合自己而放棄。現在希望簡單地鑽研興趣,做個愛看書,愛吸收新知識的人。

航空業遭逢浩劫 變革求生沒退路

回顧2019年底時,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曾預測2020年度航空業整體將會獲利293億美元(約2285億港元),如果當時的預測屬實,全球航空業將是在金融海嘯後連續10年獲得盈利。但好景不常,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症將整個行業推向前所未有的危機。這次的疫情,就算計入政府的資助,對於航空業來說都是一場浩劫。

根據IATA的最新預測,今年全球航空公司的客運量將暴跌55%,與航空和旅行業務相關的工作崗位將減少高達3200萬個,即使到了2021年虧損仍會高達158億美元。

政府注資只是打吊命針

當世界各國以強硬出入境管制來切斷病毒傳播,客運服務接近停頓,僅靠貨運業務來「補血」,因此不少航空公司都將部分客機改裝,提高載貨量。除了裁員和無薪假期去節省成本外,航空公司亦採取了各種方法,由透過股票市場集資、抵押資產,到預售飛行里數,甚至兼營外賣餐飲服務,以補充在這段期間所需要的現金流。

但畢竟商業活動始終需要依靠賺取利潤來持續經營,在疫情未退下,航空業仍會維持入不敷支的情況一段時間。為避免大量航空公司破產,政府在這段期間的介入和支援就恍如「及時雨」。IATA亦指出,全球航空業需要2000億美元直接資助,才可渡過困境。但由於社會上多個行業都需要照顧,要思考如何善用公帑,以至在航空業選定資助的方式和對象,則視乎航空公司和政府之間的討價還價。

航空業為各國帶來的經濟貢獻,除直接和間接的就業機會,更促進全球各地人和物流以至貿易的往來。要成為具競爭力航空樞紐,除了機場配套外,基地航空公司的競爭力及航線網絡亦是關鍵因素,這亦是航空公司爭取政府援助時的最大籌碼。

政府的資助,往往都附帶條件。例如在美國,運輸部為資助航空公司訂立規例,規定航空公司必須在9月前維持有限度客運航班營運,除了希望航空公司能夠為國民提供必要的運輸服務外,亦少不免有一種汰弱留強的意味。為了有效運用資源,利用市場機制去「淘汰」資金有限的經營者,將資源集中在財政完善,能夠捱過虧蝕一段時間的航空公司,或許是這援助政策下的考慮因素。

各國政府亦非有求必應,陷入財政危機的維珍澳洲就是典型例子,他們曾經試圖利用就業規模和每年為昆士蘭州的經濟貢獻高達12億澳元等因素,去游說澳洲聯邦政府出手相救。但除了引來同樣面臨虧損的競爭對手澳洲航空的不滿外,亦因為其90%股份由外資持有,政府出手拯救「外人」會引起社會爭議。因此澳洲政府主要透過補貼必要的內陸航線作為支援航空公司的手段,最終維珍澳洲需進入自願接管程序並尋找新買家。

零接觸科技辦登機手續

不少航空公司過往長期經營不善而持續虧損, 需要政府持續支援才可繼續營運,南非航空和泰國航空是當中的表表者,兩間公司在政府注資下,避過了破產,但仍需要進行重大架構重組。由於航班短期內不能回復正常,疫後旅遊前景難料,各國政府須重新思考是否繼續注資到這些財務黑洞中。

即使疫情緩和,又是否代表航空需求會出現V形反彈、遊客會有報復式旅行等現象?專家指出,疫情或會出現第二波爆發外,國際民航組織(ICAO)在6月初公布了一系列建議,以確保乘客與機組及機場工作人員安全。建議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由重新設計登機流程,盡量採用電子機票、臉容辨識等零接觸技術,到要求旅客登記時盡量輕便,只可攜帶一件手提行李。

當中有些要求,包括限制短途航班提供飲食、供應預先包裝的餐飲,以及需要預留一個專供機組人員的洗手間等,都會對旅客飛行體驗和航空公司營運造成影響。早前不少航空公司表明反對在機上實施社交距離措施,這次ICAO並未對此提出限制建議,相信與未能取得會員共識有關。如果最終作出相關措施,機票價格無可避免會上漲,將會大大影響廉價航空的生存空間。

防疫措施或許會有期限,但對航空公司最大影響或來自商業運作的結構轉變。疫情期間各地遙距工作獲得了很好的實踐機會,或會令不少跨國企業發現,視像會議可取代不少公務出差。商務旅客向來都是航空公司主要收入來源,如果遙距工作成為常態,對航空公司長遠營運或會是另一重打擊。
(文章刊登於2020年6月20日《信報》EJ GLOBAL plus)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