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礫
瓦礫

學生、譯者、批評人、排版工。本科為社會學/哲學/歷史學。文章發散程度異常。

假新聞只是開端

這是評論最萎敗的時代,也是評論最繁茂的時代

是邏輯滋長豐盛的時代,也是邏輯最空洞的時代


中文世界幾乎無人知曉的荷蘭史學家華勒斯·史轁(Wallace Stahl)在其2013年著作The Summit of Communitism [De top van het communitisme]中所說的這幾句話,無疑是對當代充滿虛假訊息的政治樣態最好的註腳之一。

那麼,為什麼中文世界幾乎無人知曉這位學者呢?因為這個人根本不存在,這本書也只是臨時發想的虛構作品而已。因此這可以判定為一條虛假的訊息。

但,如果有人堅持認為Wallace Stahl此人的確存在,因為若搜尋這個名字,還是會找到擁有這個姓名的人,所以指責之前的判定本身就是一條假消息,這或許也不能說全錯。

然而要是有人堅持認同文首這幾句話,便可以宣稱作者姓名與著作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對社會充滿虛假訊息的揭露。因此根本不需要管其他被視為虛假的元素,甚至可能會提出至少Wallace Stahl真有其人,因此也不必去相信堅稱Wallace Stahl是個虛構人物的說法。

接著還有,某人可能搜出有位Wallace Stahl是在亞馬遜地區繼承家訓對原住民傳教的教士,因此以當年的教士身份,合理推估他可能也是位學者;但這個推估所根據的,可能只是一篇美國某教會的網路文章,甚至沒有年代,也只是轉引某本著作;當然也有可能會有人繼續深掘發現早期傳教士Wallace Stahl真有其人。接著就有人合理地嘲笑教會的惡行、合理地歸結這些信徒都無腦盲信、合理地產生各種諷刺教士在南美姦淫幼童的「政論」圖文、因為communitism這個恐怕不存在的字而聯想到commune的宗教意義,或communism共產黨字眼再延伸出不同「論戰」,或者合理地提及「真正的」歷史,也就是基督信仰在台灣害得原住民突然產生反同傳統云云。順便附註一下,這個人名是我憑空組合出來的,所有相關生平經歷都是在寫作同時搜尋得出。

更甚者,根據以往經驗,只要整件事鬧得夠大,對此評議的人們就會自動分成不同陣營或自稱中間派,彼此攻訐並辨識敵我,到最後說不定還會成為辨識韓粉的「有效」手段之一。

至於最初這兩句話到底是誰寫的?也是我想出來的。但對我來說這個想法理當極其平常,就算早有人說過也不是什麼大事。

一切論述都有其理路。站在歷史末端的我們,眼前有數千年歷史沈積與無數人精煉過的知識,應該對這些理路暸若指掌才對。然而在政團競爭的場合裡,多數人卻顯然更信賴語言操作,而只在維護盟友的前提下才願意提起或應用這類知識。

在不同政團成員彼此攻擊之下,如今面對政治語言時,論述分析的工具已經幾乎完全讓位給政治宣傳的需求,成為不具重要性、可有可無的選項,連帶讓多數所謂媒體識讀的工具或個人,都因其出現時機或所舉出的範例等脈絡,而退化為政宣神話的一環。若在此時做些以論述分析原則作為主要脈絡的聲明,應該還是有其意義,至少可能比一再覆述政宣主旋律要來得有意義一些:


倒貼流行

延續上例,特別是把任何單一事件認定為與某種流行論調(如嘲諷基督教士性侵男童或甚至用來辨識敵營的)相符的,可稱為趕流行;但其中不止於此,還繼續衍生推論的(如評論時假設散佈其中某段假訊息的只有敵營人士,並因而敘述敵營與基督宗教關聯不淺,乃至於論道敵營因而『也』充滿性侵幼童者等等),就反而更強化了某種缺乏證據的情感連結,促其流行。這種論調可見於例如把一切敵對論述都視為「中國、華人思想」或「儒家封建餘毒」、「覺青、左膠」或「閩南沙文主義」等等過度詮釋的手法。若要辨識敘述的真偽,只要留意是否有說明從事實到命名之間的關係為何就很容易分辨。


堅壁清野

延續上例,在「敵營與基督宗教關聯不淺」用詞裡,依照現在藍綠分界方式,儘管雙方可能都跟基督教會有點關係,卻依舊可以分出所謂國語教會與長老教會系統云云,在同志婚姻、迎合當權者、擁護國族主義等政治立場上,實際作為分別也不太清楚的兩邊。在此同時,忽略自身陣營與宗教的關係、特定宗教團體對己方政治見解的支持,卻直指敵方接受宗教影響的現實·成為雙方支持者同時採取的政治措施。但宗教影響既非某陣營的專利,將宗教影響作為打擊對手合法性的理據便形掏空。指責敵方意見受到宗教影響因而大有問題,並利用忽視行為來暗示自己陣營中不存在相關問題的論述,因而讓敵方陣營與宗教團體互相拉抬的訊息都成為某種虛假信息。而當代的堅壁清野行動,也因此而連結上記憶與遺忘的操作。


以管窺天

繼承上提,在政治鬥爭裡進行記憶與遺忘的操作時,若以概念與實際效果來看,大致可以說是一種蓄意造成的以管窺天。這種曾經被認為帶有負面意涵的批評用語,在資訊爆炸的今天,已經逐漸變成高度合法化的政治手段。上段中提到的堅壁清野便是一種,演變至今,除了轉變為毫無忌憚的隱惡揚善現象之外,還會反向成為內部通訊的宣傳基礎。就像加上某些關鍵字之後,能倚賴中國言論控管體系效用,有效阻礙所謂中國網軍的反對意見一樣;使用同溫群體內部製造的符號連結,例如「檳榔」柯文哲、「獨派」賴清德、「法西斯」國民黨/民進黨、「中國因素/紅色代理人」等等,又能有效限制支持群眾的範圍,並且因為成就了原本無效的連結,反而能成為強化文章影響力與散佈程度的政宣關鍵字遊戲。最明顯的指認方式,就是在某些人宣稱「沒有人要⋯⋯」或「只有⋯⋯才會⋯⋯」時,通常可以發現這種宣稱並非事實。另外,在製造這些連結時,將原本針對整體政治的批判限縮至個別政團,在限縮時卻沒有增加解釋力時特別有效。例如將「政商」製作為「紅色政商」、「資本主義」製作為「綠色資本主義」等等。由於敵我對立與視野限縮等手段的合法性已經確立,這種手法因而得以倚賴某種事實製造出具有事實位移效果的論述。


移動標竿

而在終端論述效果較低時,虛假訊息的製造者則傾向於直接改動背後的符指本身。在上面的例子裡,對「訊息真假」的看法,便因為討論的內容重點,從「是否真有其人」移分為「是否真有此名」與「是否真有此事」、到基於「故事是否真有正面效果」而分為「是否要倚賴宗教支持正面效果」和「是否真的具有正面效果」或「是否使人感動」,以至於「是否能用此事件達成政治目的」等等。在現實例子中,較為著名的則有從政客簽名支持「藻礁永存」到支持者堅稱「保育對象不包括觀塘藻礁」,以及從「支持家庭價值」到「反對多元成家」等等,一旦這類邏輯斷裂出現,我們一般都可以看到背後的動力,如前例是為了支持政客簽署保護藻礁卻同時推動破壞藻礁施工的行為,後者是企圖讓社會接受多元成家並非所謂家庭價值的框架限縮。


集體念咒

像是「國民黨懂得拼經濟」、「民進黨支持民主價值」、「共產黨能保衛社會穩定」、「極右派致力於國家安全」一類說法我們已經耳熟能詳,但這類說法唯一的價值,其實也就來自於耳熟能詳而已。較少被承認的,則有「民主/極權」非黑即白的二分法、「中華民國是護身符」與「只有蔡英文/賴清德/維持現狀才能保護台灣主權獨立」等等已經接近無厘頭的關鍵字組合。這些任意形成的隨制連結,主要都靠吸引大量個體來同時進行重語反覆的行為之後才得以成立。這裡因此有兩個重心:首先必須以「口號響亮」或長期虛假訊息的生產來吸引個體,接著再以集體危機感或製造宗教性的正邪史詩對立,甚至只是採用獎懲或集體鼓勵等心理刺激方法,促使個體養成不斷重複的政治語言強迫症。這也在民調提示、媒體覆述與社群網站機制等協助下,逐漸成為對政治「意見」成敗的重要評量方法之一。人們因而更注意己方與敵方是否生產出夠多的咒語,並逐漸倚賴這些咒語的情勢消長來決定自己對政治勢力消長的看法與感受。最明顯的相關例子,無非是對己方重複發表資訊,以及彼此分享針對敵方的各種口號話術等等。


眾星拱月

有了上面這些工具,以及願意自行生產論述而不只是抄襲權力核心的支持者之後,接下來就是進行策略性的自主分工。

當我們意識到所謂假新聞時,重點常常放在對訊息的虛假程度與相信的群眾進行分析。但在實際操作裡,假新聞並不需要完全被信賴才能發生作用,而是主要以兩種方式產生影響:一、作為強化真實訊息的輔助。很多時候,由於權力核心的不透明性,政治內幕無法盡觀,或某些政治目的無法蒐集到足夠的證據,或某陣營可以預期對手無法蒐集到足夠的反駁用證據等等因素,意即人民用來進行政治判斷的訊息不足,這時就常會出現虛假訊息用來補足心理上無法說服,或邏輯上無法成立的缺憾。沿用前例,如果同意對本文開頭詮釋當代政治的這兩句話時,就可能會在底下辯駁的過程中支持一切心理上容易接受的「證據」,遺忘一切不容易接受的「謊言」;進一步延伸下去,只要提出其他心理上容易接受的論述,無論這些論述跟原本的訊息相關程度如何,甚至可能幾乎完全無關,如政治諷刺漫畫常使用的,以隱喻的喻依反向作為詮釋基礎的方式,都可以代入人們對這件事的「看法」之一。此時人們不需要相信每個自己接受的論述都必然完全真實或高度相關,但仍然可以依此再次確認一個自己心理上可以接受的安全空間,足以保護自己所接受的「事實」。由此延伸,甚至放在同一平面上彼此顯然矛盾的兩個事實,都可以為同一個政治陣營所用,彼此共構出可接受的事實及其安全空間。例如較為淺白的政客發言前後立場反覆,或用來證明某敵方立場不正確的證據在己方陣營上便不生效,乃至於更複雜的,對同一支持對象的不同詮釋(維持現狀/獨台/台獨/中統/華統/偏左派/右派)等,也可以同時作為支持的理由,甚至可以互相引用強化等等,都是這種作用的成果。


三次成虎

當然,除了較為複雜的應用方式之外,也有較為簡單的,一招打天下的方法。這種單純使用重語反覆的策略,背後的動力依舊相當複雜。不只是在心理學上已經證實的,堅持己見的人,無論其見解是否正確,都較容易影響他人看法的現象;重語反覆之所以能夠成立,也是因為己方陣營的默許和彼此強化等作為導致。這種策略由於結構簡單易於執行,在權力核心、意見領袖與國家教育的政治策略裡容易出現,也特別具有力量。


指桑罵槐

上面提到過的政治諷刺漫畫裡,用原本無關的喻依代換為論據的方案,在當代常常被稱為「趁機促進人們對特定議題的認識」,像是冰水挑戰之於ALS慈善運動,或使用歷史事件來類比當代現象等等。但在政治操作上更受到青睞的,是這種方法可以在斷裂上直接造成連結的潛力。例如在世界各國皆可找到蹤跡的反同、敵視移民等極右派政策理念,在台灣就可分別直接連上彷彿專屬於國民黨的所謂儒家思想,或彷彿專屬於民進黨的所謂閩南沙文主義。這種解釋力低落的連結之所以成立,一方面是因為過於概化而隨處可用,另一方面則是由所謂有機知識份子們操作的既存社會理論論述裡,也同樣執行這類不明所以的連結方式。例如將所謂男性開腿視為需在個人層次予以矯治的徵候、在融合諸多文化線索的社會裡企圖去除個別文化影響、利用模糊的全稱來攻擊特定政治勢力等等。這同樣需要結合上面關於記憶與遺忘、矛盾的消解,以及標準移位等等戰術才得以實現。


舉三反一

就如同本文不斷利用成語覆寫意涵一樣,關鍵詞的用處,在於形成論述節點,一方面利用忽視策略灌輸原本不存在的意涵,另一方面則靠感受性進行意義的壟斷,並同時建立邏輯上不成立,但可達成政治目的的連結。在實際操作上,反覆強調單一口號,或在不同發言中進行關鍵詞的排列組合,都可降低邏輯論證的需求,製造政治支持的安全空間,並擴大政治意見的影響力。

在當代政治場域裡,這些策略彼此相扣,形成眾多政治神話並存的現實。若只在意虛假訊息、同語反覆或立場不一的徵兆,忽視背後驅動的社會因素,甚至忽視這些徵兆的存在並不限於個別陣營,卻認為可因此解決問題,不過是種無稽。承認那是一種社會現象,尤其討論的又是語言結構,卻以為這些現象只存在於某個集團內部,就如此文所說,本身就已經是種徵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