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礫
瓦礫

學生、譯者、批評人、排版工。本科為社會學/哲學/歷史學。文章發散程度異常。

烏克蘭:「我們不可如此天真輕率,相信武器能帶來解決之道。讓我們強化外交手段!」

近三百位學者、研究者與人道主義者在本篇投予《世界報》的社論中提出,必須「堅持不懈地」取道於聯合國大會,因為若沒有國際性的協調,烏克蘭無法獨力支持和平。

共筆社論

原文:法國《世界報》2023年3月20日

Ukraine : « N’ayons pas la naïveté et l’imprudence de croire que les armes suffiront à apporter la solution, renforçons la diplomatie ! »

https://www.lemonde.fr/idees/article/2023/03/20/ukraine-n-ayons-pas-la-naivete-et-l-imprudence-de-croire-que-les-armes-suffiront-a-apporter-la-solution-renforcons-la-diplomatie_6166254_3232.html?random=110716421

翻譯:瓦礫

自2022年2月24開戰之日起,這場為烏克蘭帶來巨大災難的戰爭將歐洲推入另一個時代。這個年代裡,軍火已奪走成千上萬兒童、女人與男人的性命,在民間與軍旅皆然。對糧食安全、經濟與國際關係的衝擊亦已然令人擔憂。對歐洲人而言,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是一種恐怖的行為,令我們不知所措。

我們的心理模式承繼自二十世紀的大小戰爭,但誰能說當年各民主政體在面對1930年代危機鵲起時錯誤採用的延宕政策,到了今日依然適用?無疑地,若說歷史總是一再發生,與其說發生的是某些(有時只為了捍衛對當下戰事的某種論點而片面傳播的)既有事實,不如說重現的其實是意在贏取交戰各方及其盟友的偏極化精神狀態。

我們從過往時代裡學到的是,所有戰爭都伴隨著一種致命的機制,即是將敵手妖魔化的倒退行為,與壕溝兩側對捍衛某種「正義」秩序無從妥協的確信姿態。我們的公墓與軍人墓園和無名塚,見證了人類如何能以其最高價值之名——像是不會開往前線赴死的媒體,在今天搖旗吹捧的那樣——犧牲自身的年輕世代與繁榮光景。難道真的還要在歐洲的土地上再迎來一次大規模的屠殺,才能遲早從灰燼之上重建?


認真考慮接下來的發展

當然,這場戰爭裡的主角們並不對等。倘若關於最早的責任如何歸屬,還難以在今日形成共識(而且這也不具急迫性),某些客觀事實卻是我們必須同意的。2022年2月24日,一個主權國家遭到鄰國入侵、攻擊與轟炸,並因而行使正當的自衛權。在複雜而具爆炸性的地緣政治歷史脈絡之下,這場進行中的衝突正不斷加劇既存的緊張,並可能引燃世界性的爆發。先不算最壞的情況,亦即核子意外或核子攻擊(但誰又能完全排除這些可能性呢?),我們擔憂從此出發的軌跡若持續發展下去,無數的烏克蘭與俄羅斯軍民(若只看當下的參戰各方)即將進一步遭到屠殺。

當前,外交上的努力還未見成果,包括美國、英國、法國、瑞典、芬蘭、波蘭、波羅的海諸國、義大利與德國等國家做出的回應,依舊包括對烏克蘭的軍火輸出。這個緊急措施有助於擊退俄羅斯的攻勢,但也因而助長了某種動力,在衝突中造成更多傷亡,並強化在世界各地事態升高的風險。

我們是否應該使用這些越來越強大的武器來阻止侵略、奪回普丁自2022年2月以來征服的領土,或再次征服克里米亞?若我們想像烏克蘭取回這塊近十年前由俄羅斯以武力征併的領土,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認真考慮接下來最有可能的發展,迫使我們思考除了軍事對抗以外的方案。說到底,儘管全世界大多數的國家都譴責俄羅斯,但就像最近某次歐洲國際關係理事會(譯註:此為智庫,非政府單位)發布的意見調查顯示,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並非共識。就算我們認為軍事援助事屬必要,也不能輕易忽視這份資料。


強化外交

在經濟制裁與軍火援助之外,尤其得要達成實際的外交進展。要是少了國際協調,今天的烏克蘭無力支持和平。盟友的軍事支援,可以成為帶領這個國家逐步走向解決之道的方案。因此,對與俄羅斯有地緣關係與尚未決定採行當下禁運措施的國家,外交界必須多方並進,提出多種方案供其選擇。

今天,由於缺乏政治調解,安全理事會方面也無進展,必須堅持不懈地取道聯合國大會。難道將部分領土暫時納入國際保護(聯合國保護?)旗下等措施,在今天還真是無法想像的嗎?

又或許,必須再次寄希望於2015年,在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主持下達成的新明斯克協議。在此處,烏克蘭、俄羅斯、法國、德國與頓內次克和盧甘斯克兩個人民共和國,在停火與解除危機等程序上達成共識。這些協議未生實效,也必須重新擬定,但依舊存在著一定的基礎。

超克好戰的宿命論,強化外交手段,是我們唯一的出路。該如何相信:在更多轟炸、更多死亡、更多悲痛的家人、更多國家以軍事介入之後,卻更容易達成協議,更能維持長久的和平?當前的動向,亦即向烏克蘭運送越來越致命的武器,卻不實施某種意在降低緊張並促進和平的協同策略,這必須受到清醒的質疑。更甚者,這樣的大方向終將會損害民主協商。我們還要順著它走到何時?走向何處?


首要之務是遠離危崖

我們要捍衛的不是某種文明理念,而是保全一場緊急危難,饒過成千上萬烏克蘭與俄羅斯無辜人們的性命,阻止齒輪繼續絞囓。到了最後,國際刑法必然會追訴並懲罰罪犯,並制裁那些將巨大的苦痛強加於人民身上,無論是曾屠殺、虐刑,犯下強暴或綁架兒童等罪行的人們。

但在此刻,首要之務是遠離危崖。過往帶給我們的經驗,以及當代眾多衝突的例子,促使我們不再只是完全倚賴武力的變幻莫測,以及軍事對抗的恐怖,而是要靠具有勇氣在逆境中實踐的外交政策。儘管眾所皆知的扭曲與極化對立總是存在,阻礙相互為敵的各方去想像除了相互毀滅之外的其他觀點。

某些人將會斷定這則呼籲太過單純或與現實脫節,但在當前現實狀況的不確定性之下,單只依賴武裝力量的解決方案,並不會更為合理。

歐洲已經為了烏克蘭做出了強力的承諾。我們持續在自己國內,自己家中,以及作為研究者和學者,在研究單位裡支持並接納烏克蘭的人們。接下來,歐洲與世界需要更大膽地向著外交手段前進。我們呼籲,如同哲學家尤根・哈伯馬斯所表示的那樣,尋求一種「可受支持的妥協」。

我們不可如此天真輕率,相信武器能帶來解決之道,另外,與其期待在屠殺與灰燼之上某種假想的和平,讓我們堅持不懈地責成外交官員,讓珍貴的性命與地球資源不再永無止盡地浪費下去。在這個時代,唯一值得的戰爭,只有在將臨的氣候危機之前,人類終需起身抵抗。


首要連署人:Rony Brauman,無國界醫師組織共同創辦人;Brad Bushman,國際衝突研究學會執行秘書;Mauro Ceruti,哲學家;Valérie d’Acremont,洛桑大學全球健康學教授;Clara Egger,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國際關係教授;Xavier Emmanuelli,前人道緊急行動機構秘書,社會急救機構創辦人;Nathalie Frascaria-Lacoste,巴黎農工大學生態學教授;Pierre Micheletti,國家人權諮詢委員會成員;Edgar Morin,社會學家;Olivier De Schutter,聯合國極端貧困與人權問題特派員;Sophie Wahnich,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格勒諾伯阿爾卑斯大學政治科學研究主任。


所有連署人名單:

https://www.docdroid.net/bnIpxs0/signataires-diplomatie-ukraine-pdf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