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book閱讀誌
Openbook閱讀誌

臺灣非營利專業書評媒體。Openbook編輯部將提供原生報導,文化觀察,人物採訪與國內外重大出版消息。 https://linktr.ee/openbooktaiwan

報導》地方書店田野調查:青年世代如何看待地方書店?

(编辑过)
店家皆有與顧客維繫關係的獨到看法,然而,最大的共同點則是在日常生活中與顧客(讀者)建立長久、極為個人化的「閱讀陪伴關係」,印證著小型實體書店經常保持與人的緊密互動。地方書店藉由提供商品銷售以外的無形服務、籌備舉辦的各種書店限定活動,對於維繫地方的文化社群,顯得格外具有重要性。有趣的是,青年採訪者關注書店經營策略的同時,也投影出採訪者對於自身所處的社會困境與生存方式的焦慮。
台中邊譜書店(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提供)

編按:書店作為日常中可親的藝文交流場域,始終能在不同世代的人群之間建立連結。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今(2023)年承接文化部合作委託,邀約關注台灣書業及書店文化發展的學生,與國內新聞傳播、文學、文化創意等相關領域的大專院科校系合作,組織為學生採訪團隊,參與獨立書店報導計畫。採訪團隊實地前往地方小型書店訪談,創作專題報導,為當代書店文化景貌進行紀錄。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以此報導計畫為依據,探究分析青年採訪者的問題意識,進而理解青年Z世代對於實體書店的觀察與思考。2023Openbook好書獎揭曉前,Openbook閱讀誌特刊載本文,期望擴大書業工作者、不同閱聽者對生活周遭書店的關注與討論。


台灣實體書店的樣貌在近30年產生劇烈變化,圖書產值快速萎縮,通路的競爭與消長改寫了書市的規則。整體而言,飲鴆止渴的產業環境加速實體書店的凋零,民眾生活場景中的實體書店一間一間消失,它們存在的生命週期、營業的時間越來越短。

閱讀人口與型態正悄悄變化,圖書產業最下游——實體書店們能否在夾縫中提供不同個體所需?「獨立書店」的存在,引起青年世代好奇、趨近、觀看、探訪的部分到底是什麼呢?

飛地書店(Openbook攝)

延伸閱讀:話題》飛地書店降落西門町滿週年!打造世界性的社群據點,使離散者有處可聚

獨立書店定位:你是一家什麼樣的店?

所謂的「獨立書店」一詞,已無法適切定義、涵括目前各種小型實體書店的樣貌。幾乎所有採訪者皆對「獨立書店的定位是什麼」提出問題,或將問題意識放入訪綱之中,對受訪的店家發問:「獨立書店特別的原因是什麼?跟一般書店有什麼不同?你是一家什麼樣的店?是複合式藝文空間嗎?」

這些問題或許也是大多數讀者放在心中,想問問書店主人但又不好意思開口的疑惑。它反映著「獨立書店」此一概念的模糊性,鏡射出當今實體書店異質並存的狀態,也隱約透露出書店以其營業種類作為與其他文化場域的差異分野,已不如過往明顯,不再是因為賣/不賣書而被輕易歸類。

從報導中可以看見,青年世代提出的社會觀察,例如,羅凱瀚訪問邊譜書店的報導中提到:

許多人對書店的概念,就是一個可以逛街並且複合式經營各種東西的「藝文商店」。

我們在拉霸機式的頁面刷新制度當中迷失、分泌無法持久的多巴胺。所獲取到的盡是廣告商的投放競爭結果、與演算法對我們個人的預判推薦。因此在這個年代圖書縱使出得再多,仍然無法使書本們能真正被「看見」。因為他們被推播、通知排擠。最後使讀者連「得知」這些新書的機會,都不一定擁有。

引用來源:羅凱瀚,〈爆炸時代的獨立書店與他方棲地:邊譜〉。

讀者亦可從受訪店家的名單組成中,得知採訪者本身對於獨立書店的既定認識與實際經驗。

受訪店家包括:基隆小獸書屋;台南曬書店;台中野人讀冊店、街仔尾冊店、邊譜書店;雲林虎尾厝沙龍;彰化埤農有機書店;花蓮練習曲書店;苗栗淺山綠;澎湖小鰆子書房。

獨立書店經營策略,青年世代也關注!

在獲利不易的環境中依然存在的實體書店,究竟如何續命?這是書店相關報導中經常出現的問題。青年世代亦同樣關注店家的生存策略並深入詢問,呈現出青年讀者世代的探詢及觀察。

羅凱瀚描述邊譜書店負責人廖英良的經營理念:「他要用一片寬闊的書林,來讓都市疲憊的人有得以依附之地。而不是用優惠活動以及瘋狂推銷黏著與開發用戶,在他的書店經營史裏頭,也發展『會員制』並得以成功。會員們可藉儲值購書,以維持獨立書店生態健全,這個制度旨在凝聚每一個參與者的維護力量,以對抗削價折扣的電商策略。」

黃蔓蓁則介紹小獸書屋的成立初衷:「關於小獸書屋的小祕密,他們是由一間出版社公司所成立的,且支持同事在書店進行斜槓副業甜點。」還有開業以來所遇到的經營難關:「疫情時代是全國獨立書店的大魔王考驗,書店必須要透過多元結合的方式去生存下來。」

陳奕廷則引述曬書店經營者張文彬的核心關懷:「希望除了書本,也可以透過課程及活動進行輔助。讓民眾可以透過不同方式進行知識上的吸收跟學習。其中我們蠻注重在地議題,特別是在地文化的保存、活化與創新。也會舉辦讀書會,著重在人權以及文化資產議題。」

雖然書店回覆的內容各不相同,各店家皆有與顧客維繫關係的獨到看法,然而,最大的共同點則是在日常生活中與顧客(讀者)建立長久、極為個人化的「閱讀陪伴關係」,印證著小型實體書店經常保持與人的緊密互動。地方書店藉由提供商品銷售以外的無形服務、籌備舉辦的各種書店限定活動,對於維繫地方的文化社群,顯得格外具有重要性。

有趣的是,青年採訪者關注書店經營策略的同時,也投影出採訪者對於自身所處的社會困境與生存方式的焦慮。

採訪者來到書店,並非只是作為一名書店顧客,更在採集記錄的過程中,尋找自己未來的樣貌。而「獨立書店」堅持某種核心思想的生存姿態,除了讓人想一探究竟之外,也影響著青年世代對於未來職業的選擇、對於社會願景的想像,這點值得進一步探索。

延伸閱聽:閱讀隨身聽S9EP5》現流冊店洪沛澤、林潔珊/被文學書店耽誤的咖哩店&音樂祭(喂~)ft. 獨書祭

➤獨特風格的選書,最吸引年輕採訪者

綜觀以讀者角度出發而寫就的書店報導中,青年採訪者還在意什麼呢?小書店內的獨特選書是最吸引人的特色。在採訪現場,選書的核心精神引起熱烈討論。

雲林虎尾厝沙龍是書店主人王麗萍以反臺北中心主義、反陽具崇拜、反全球化三個關鍵詞打造的秘密基地,生態/性別/另類全球化更是書店核心定位。

——林皓淳,〈獨立書店報導——訪雲林「虎尾厝沙龍」主人王麗萍〉

參加書的市集其實每一家書店拿出來的書都不一樣,就能看出每家獨立書店的個性和偏好。讀者也可以針對自己喜歡的主題去尋找書店,植物、繪本、動物、懸疑小說等等主題類型的獨立書店也是有的。


如果書真的不好看,我(野人讀冊店經營者陳虹吟)就會勸退客人。雖然可能會損失一本書的錢,但至少這樣不會浪費這本書的價值。讓每一本書都可以被真正喜歡的人看見。
——陳奕廷,〈獨立書店訪談企劃——野人讀冊店〉


他(廖英良)想在一個年青人成長的時候,仍有機會為他們介紹完全陌生且「不被道德性」綁縛的知識,哪怕這些知識與他們現在還不相關。但有一天大腦會閃現這些書本累積的知識,複讀在他的腦海裏面。

他親自挑選更多關於社會科學與人文藝術的書,同時他也在思考這一些新出版的書當中,有哪幾位會員可能會感興趣,不但進行採購,也在這種層面上為這些讀者補充「新書」,進而在會員制當中,享受到了一種間接的私人主編室服務。

——羅凱瀚,〈爆炸時代的獨立書店與他方棲地:邊譜〉

雲林虎尾厝沙龍(林皓淳攝,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提供)

➤文化幣只是短期輔助,書業生態圈仍需長遠計畫

今(2023)年文化部參酌歐洲國家青年藝文體驗及消費補助政策,催生文化幣點數概念,優先針對18至21歲青年發放成年禮金1200點文化幣,作為藝文消費折抵使用。加上在獨立書店消費點數放大的專案,短期看來,的確有助於青年世代走入實體書店消費。

然而消費補助政策終究只是輔助性質,作為行銷敲門、刺激消費之用。無論是書店或讀者,都正面臨著生活場景迅速汰換的問題。再過10年,是否還能在街角遇見書店?那會是什麼樣的書店呢?

不同世代對實體書店的記憶與創造,與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社會息息相關。實體書店與青年讀者之間是否能共同創造出長久的「生態圈」,後續仍有待觀察。(更多相關報導,歡迎至實體書店整合協助資源網閱讀)●(原文於2023-11-26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延伸閱讀:現場》「推廣閱讀」文化幣做到了嗎?獨立書店使用觀察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