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媽媽
佛系媽媽

佛法輔導碩士,育有一子一女。原本家庭事業兩得意,產後卻陷入抑鬱。後來接觸到《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從中看見自己抑鬱背後的的創傷,深受感動,最後藉佛學和內在小孩走出陰霾,放棄原有工作,致力推廣善養和療癒。

欺凌者的背後

上回提到女兒讀小一時,她的女同學不許她和其他朋友玩,讓我十分糾結。
後來在一次網課上,我明白為何那位女同學在社交上會有這些表現。

那是疫情時期的網課,當時正在小息,那位女同學剛好沒有關掉收音,於是大家都聽到她家中的說話。

只聽到一位大人聲音說:「你快點寫啦,怎麼不寫? 那麼懶!」
小女孩委屈地說:「現在是小息...」
大人:「甚麼小息?! 你快點寫,別偷懶!」
然後小女孩一邊拿起作業來寫,一邊擦眼淚,大人還說:「你哭?哈!你哭甚麼?!」
小女孩硬咽著說:「我沒有哭。」

我看著這幕,內心很難過,到底是甚麼環境要迫得一位7歲的女孩連哭也不敢承認?!
然而我卻無能為力,我很想幫忙解釋,但又怕對方覺得沒面子,之後更遷怒小女孩。
在這個高壓和充滿羞辱的家庭環境下,小女孩需要透過操控身邊的朋友來獲得優越感和安全感。

善養小童成大同作者顧樂本說過,每位欺凌者的內心深處是一個深受羞恥之苦的孩子。
所謂「羞恥」,就是當感到自我價值下降的時候,會感到我很差勁,或我不夠好。
批判、嘲諷、比較、冷待、強迫道歉、命令等,都可以引起羞恥感。

而欺凌者需要的不是教導,而是幫助,幫助他們不再受傷害,幫助他們療癒已有的創傷。小孩是一面鏡子,反映著他周遭的事物。他們的行為是「果」,如果我們不去改變那些「因」,只要求孩子改變那些行為的「果」,那是不可能的,孩子只會越來越受傷。

就像當初我女兒在幼稚園打人,我用了很多方法,賞罰兼施的教她不要再打人,也徒勞無功。最後行了善養,改變了她打人的「因」,然後打人的「果」就自然消失了。
詳情請看這篇

但願那位小女孩以及所有人都能從創傷中轉化,活出自己生命的力量。
但願所有孩子也免於羞辱之苦。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