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獨立電影
27 人追踪
34 篇文章

遺世而獨立,特立而獨行

蔣不

中國獨立紀錄片簡史

獨立紀錄片肇始者吳文光說,「吾輩的崛起,是緣於諸神的缺席」。正是因為國營製片廠和廣電總局,所以這些紀錄片才是「獨立」紀錄片;審查制度越嚴苛,被視為「獨立」的紀錄片也就越多;只要文化管控仍然存在,就永遠會有新的獨立紀錄片出現。獨立紀錄片的發展和當代中國追求現代性的進程高度一致,而獨立影展的繁榮程度也是官方對社會管控的晴雨表。此時此刻,紀錄片不只是紀錄片,而是行動;影展也不再是影展,而是事件。

非虛構NFCine

自由电影实践——王兵对谈佩德罗·科斯塔

中国纪录片导演王兵与葡萄牙导演佩德罗·科斯塔的一次对谈

CathayPlay华语独立电影

郭爽:乡愁是一种梦魇

我的家乡是我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源。少年时,除了天安门和毛主席,县城容纳了我所有的欲望,无聊而又彷徨的眼中从未有过任何一丁点关于县城之外的渴望,一个巴掌大的地方充满世俗的记忆,这份记忆最终成为我的梦魇。

張贊波

迎頭接受從天而降的命運 ——紀錄片《天降》拍攝緣起和導演闡述

隨著拍攝的延續和深入,我捕捉著綏寧縣民眾對「天降殘骸」的鮮活而豐富的記憶和反應,也紀錄著他們在家園大地上的日常生活。在「中星九號」降落四個多月之後,一顆叫「委內瑞拉一號」的通訊衛星再次降臨此地。我深入落區現場,完整紀錄了當地政府如何通告和「疏散」民眾、農人們怎樣各顯神通「躲衛星」、搜尋和撿拾殘骸,以及降落之後前來落區的軍人們如何進行回收、談判、賠償等過程。

已註銷用戶

為何豆瓣刪了我數年前貼的影評?---- 甘小二《在期待之中》

豆瓣最近通知我,已經刪除了一篇2017年貼的影評,只告知這篇「含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管理规定的内容」。究竟是哪一點違反了相關規定?是哪項規定?為甚麼當年沒有審查出來?現在於這裡重貼這篇影評,請大家幫幫眼看看有哪些地方可能觸碰到那條不斷變動的紅線

觀影囈語

【電影】《推拿》:沒有悲歡的姿勢

《推拿》無疑是中國電影近年最具特色的電影之一,從盲人生理上的不健全,觀照每一位身而為人的心理「不健全」,引出人們暗暗流動的情慾和孤獨,讓觀眾貼近盲人與我們相同的身心,也貼近自己的內心角落。

已註銷用戶

《中國第一線》:主觀真實的紀錄片.欺騙受訪者而得的真相

1.《中國第一線》是從私人記憶敘事切入城市工業化歷史的散文式紀錄片。導演張瀚文(b. 1995)的畫外音敘述以及攝影機代表他的主觀視點,主導著觀眾如何接收及理解影片內容。這是探求主觀真實 — —而非「客觀」寫實——的紀錄片。導演對電影媒介的自覺性就由拍攝工廠工人下班開始;他以旁白...

Montage

圓桌討論會:《螻蟻動力學》以及當下社會

《螻蟻動力學》中折射的複雜社會現實,與徐若涛、王楚禹、曾金燕、史文華一起參與圓桌討論。

已註銷用戶

《北京的風很大》:黑屏與公廁的真實

雎安奇拍這片很有冒犯性,無視別人私隱,甚至衝進公廁拍一個光著屁股的大叔:「我操,我蹲著,你還他媽的問啊?」導演藉此試驗公共拍攝的冒犯性及挑釁性,但求所得的「真實反應」與公營電視台在規範中進行的採訪有所區別。在公用廁所大解時被人闖入拍攝是甚麼反應?

已註銷用戶

獨立電影《亞當之子》:被撕裂的上帝

不同的宗教都有靈修的傳統,路徑不一;而一些沒有明確信仰的人也興起學習冥想之類的方法,尋求心靈的平安,也類近靈修。對很多人來説,靈修跟讀書一樣,最好有一個清靜的房間,讓人專注地讓心靈沉澱,與至高者聯繫。但這裡想説的卻是:受苦的身體在鬧市的邊緣,如何談得上靈修?

已註銷用戶

《女導演》x《青蛙》:女性情誼可以化解父權鬥爭嗎?

《女導演》和《青蛙》兩片是香港獨立電影節2015選片。這兩齣電影都是以兩個女子的對話所構成,《青蛙》青春,《女導演》則是青春不再的殘酷,卻遠遠未至世故老練。策展人把兩齣短片一起放,顯示出除了電影創作以外,節目編排也會對觀眾的解讀產生影響。這次放映可說是兩部作品、一次觀影體驗。

已註銷用戶

拆十字架的紀錄片:胡杰《麥地沖的歌聲》及林鑫《傳道人》

近年在中國有關基督教的新聞,往往有關於地方政府強行拆卸教堂頂的十字架。若我們再看看胡杰的《麥地沖的歌聲》(2016)及近年幾齣紀錄中國基督教的獨立電影,便會發現它們其實都是「拆十字架」的故事。《麥地沖的歌聲》延續著胡杰對中共歷史中被逼迫卻堅定不屈的人的關注,以影像為忠烈祠,追溯被壓迫者的系谱。

已註銷用戶

發展年代,鄰舍何在:賈樟柯電影裡的好撒瑪利亞人(下)

(三) 《三峽好人》把「有中國特色的鄉愁」以及鄰里崩解的問題放置在一個既廣延又細膩的複雜敍事中。男主角韓三明在賈樟柯第二部長片《站台》中已出現過,在山西農村討不了生活,簽了下礦挖煤的「生死狀」。多年以後,他在《三峽好人》中來到重慶奉節,要找他那離開了十六年的妻子。

河堤邊的卡列寧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去聲黃蜂的發聲練習

「我小的時候,這片海是黃顏色的,可是課本上都說海水是藍色的。我就想,我要一直游,一直游到海水變藍。」《一直游到海水變藍》(2020)賈樟柯的紀錄片近作《一直游到海水變藍》,首映於去年(2020)疫情前,最後幾個正常舉辦的大型影展之一的柏林影展。

已註銷用戶

發展年代,鄰舍何在:賈樟柯電影裡的好撒瑪利亞人(上)

(一) 筆者已經沒有鄰舍多年。小時候,上學的、遊玩的,都在同一條屋邨裡。從他家、你家到我家之間的走廊、球場、公園都是遊樂場。那時候,我和我的朋友都不會想到有關鄰舍的問題。後來屋邨要重建,從一條邨搬到另一條邨,發現「和諧式」公屋的特點就是每樓每戶都更加重門深鎖,以疏離為和諧。

已註銷用戶

賈樟柯《天注定》:尊嚴能當飯吃嗎?

有些電影也許注定了無法在中國上映。賈樟柯憑2013年的作品《天注定》在康城影展贏了最佳編劇奬,片子送去參展前已通過審查,以為能在中國公映,卻被官方拖延至盜版在網上流傳,注定無法公映。有點諷刺,當年他的電影被禁,就是靠盜版才得以接觸影迷,繼而踏上成功之路。

已註銷用戶

榮光榮《孩子不懼怕死亡,但是害怕魔鬼》影評與資料選輯

此片的主題是農村留守兒童集體自殺事件,發生在2015年的貴州畢節市茨竹村內,沒有父母照顧的四兄妹在官員探訪後自殺,大哥13歲,四妹5歲。案情眾說紛紜,但《孩子不懼怕死亡,但是害怕魔鬼》並沒有挖到甚麼真相,資料比維基百科的相關條目還少。那這片子有甚麼好看呢?

已註銷用戶

吳昊昊《昆1:行動》的「露體影像」

有些觀眾看到的是導演的自戀;有的看到他的坦誠;或兩者皆有。從突兀的跳接、疏離效果的聲畫干預、字幕卡的使用、對《中國女》(La Chinoise)的戲仿,到對毛澤東思想和「天真的共產主義」的幻想,吳昊昊在《昆1:行動》的前段向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的致敬/模仿坦白直露,猶如他對自己下半身慾望之呈現。

已註銷用戶

今天中國仍有真正的獨立電影嗎?+ 香港的獨立電影有沒有明天?

這篇文本來是上個月英國紐卡素大學與華語獨立影像資料館(CIFA)合辦的學術會議的一些筆記及回應。因討論內容廣泛,此文集中於「中國還是否有真正的獨立電影」及「獨立兩個字的意思怎樣改變」的問題。Reassessing Chinese Independent Cinema: Past,...

已註銷用戶

紀錄片《現實是過去的未來》:「服務社群」的領導與水災逃生的蒙太奇

《現實是過去的未來》的多線碎片式交替敘事結構讓我想起米高漢尼卡(Michael Haneke)的《禍然率71》(71 Fragments of a Chronology of Chance),而前者的結尾是放一個三腳架定鏡,拍著經過交通燈路口的人們,也令我想起漢尼卡的《偷拍》(隱藏攝影機;Hidden)。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