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我說
1 人追踪
10 篇文章
聽你說

聽你說專欄|從排斥到接受自己身分的轉折過程

作者:林郁庭我是郁庭,今年19歲,目前就讀聯合大學資管系大二,是越南新二代。「我的媽媽是越南人!」這句看似簡單並強而有力的一句話,十年前的我是說不出口的。因為這個身分,其實受到了各式各樣的對待。自從我有印象開始我都是住在新竹縣的湖口鄉,那邊的就業機會不多,但媽媽覺得可以去工作賺點錢,貼補家用減輕爸爸的負擔。

聽你說

聽你說專欄 |人生如戲,而此刻的我們正準備登台

作者:陳德民,筆名 :Tek Káu 德狗詞曲創作者、電吉他演奏家、詩人、錄音、混音、編曲師 經營Youtube頻道 :Tek Káu Improvisation 德狗即興人生,正在述說自己的生命故事 https://youtube.com/@tekkau2?

聽你說

聽你說專欄|不一樣又怎樣

作者:黃琛 「大家好,我是黃琛,今年即將二十四歲了,目前是中興大學台文所的研究生。我還有另一個泰文名字叫做Anyamanee,大家可以叫我Manee就好。」雙重身分上述是我向本站讀者的自我介紹,也是我面對新朋友的說詞。自我介紹這種事情,往往能見到一個人對自我特色的定義,我也不例外。

聽你說

聽你說專欄|我的名字與身份認同

作者:李嘉育 「我的三個名字,與我的身份認同。泰國與台灣都是我的家,但是我仍然不知道自己是誰,『新二代』這三個字好像侷限了我的身份」 ฉันชื่อณัฐชา เจวี่ หลี่เจียวี่ ทั้งสามชื่อนี้มีความหมายแตกต่างในช่วงเวลาท...

聽你說

聽你說專欄 |「Đi Về Nhà」―回外婆家的這條路

作者:蔡欣原 一直都知道,外婆家在越南的薄寮。但從小到大卻從來沒回去過外婆家,而在疫情後的第一個暑假,決定跟著媽媽一起踏上這條回外婆家的路。#回家的路 薄寮距離胡志明市的路程約6個多小時,晚上7點多跟媽媽、阿姨拖著行李到胡志明市的客運站,搭著臥鋪公車回家。

聽你說

聽你說專欄|不一樣又怎樣

作者:張雅慧圖一:攝於越南胡志明市|妳媽媽跟別人的媽媽不一樣 我叫張雅慧,今年21歲了,目前從事餐飲業。而我的媽媽來自於越南永隆,從小到大聽過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妳媽媽跟別人的媽媽不一樣欸!」穿著不同、語言不同,連帶飲食習慣也有所不同。

聽你說

「聽我說」專欄2022年回顧

  我們從2022年初開始邀請新二代書寫尋找自我認同的經驗,作者們大多是大學生或社會新鮮人,從自身成長經驗出發,反思身份、多元、文化差異等重要面向。透過這篇回顧,我們希望能更用心地回覆作者們的創作,並且提供簡單的索引,讓讀者們能夠從文章連結到自身關注的議題。

聽你說

實習日誌|李芸綺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

  新住民二代的身分或許讓自己比其他實習生早些時間進入移民工的議題,但不論是田野的經驗,還是與越南姊妹、移工建立關係,我跟大家其實都站在同樣的起跑點上,也一直在學習要如何與這群移民工們相處。不過很幸運的是,會一點點越南語這件事的確促使彼此能夠更順利展開對話,即便現階段程度極度有限...

聽你說

實習日誌|汪昊田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

我在這段實習的期間最主要的任務是畫面的紀錄,因此我在最一開始的時候很單純的把自己跟鏡頭一起定位成一個旁觀者,沒有太刻意地覺得自己需要融入他們,認為自己作為紀錄者,盡量不要因為鏡頭干涉到其他實習生和移工之間的互動。但在幾次拍攝過後,我的想法出現了一些改變。

聽你說

實習日誌|何沛璇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

進入實習的尾端,感覺自己進行了很多的資料蒐集和採訪,學到了不少也認識的更多,很感謝一路走來碰到的人事物,有他們協助我走入田野、介紹受訪者,讓我開了眼界,也解決了一些過去自己想不通的問題(怎麼好像在寫論文感謝詞,我是很真心的,沒有在官腔!)。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