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 Ming
Wu Ming

You don’t know until you try (I write when I have occasion, and sometimes I have no occasion. ) Wuming@liker.social

我們都是微麈

探索宇宙的科學家,除了知名的霍金外,還有在1996年離世的卡爾·薩根,Carl Sagen。 Carl Sagen 是芝加哥大學天文物理學博士,曾為康乃爾大學天文學與太空科學鄧肯講座教授,並主持行星研究實驗室。

他的科學成就包括金星溫室效應、火星沙塵暴、土衛六有機物質研究等等。他也深入探討過核子戰爭會對環境造成的長期影響以及地球生命起源。

Sagen 認為科學發展得依賴大眾金錢,假如公衆不了解科學,那麼怎會支持天文科硏。70年代初期,Sagen首次出現在《The Tonight Show》節目,和John Carson 介绍天文奇觀和理論以及生命的起源。因為Sagen 太過高調,被科學界輕視他為誇耀而沒有內涵,是頭有知識的蒼蠅。

若干年後,霍金為Sagen 作了一個大平反,他說Sagen 就是他最佩服的科普作家,而且認為比他聰明的人就兩個,其中一個就是Sagen 。

我認識Carl Sagen 的名字,是由中學年代開始,那時同學們都愛看外國電視或電影來學英文,我特別喜歡 《Contact 》的 Jodie Foster.  我在電影院看了《Contact 》 三次,陪看的老友是理科生,她問:「你明嗎」我:「老實說,我不明,所以看了三次,每次只明多少許。」朋友其實都不是很明。

後來我知道 《Contact》 是以 Carl Sagen 的同名小說為藍本,我買下小說,把小說看了又看。結果,又略明多少。

大二時,重看小說一篇,那時終於明白故事的大部分。幾年前,把這小說漂送他方前重看一次,我才全然明白,連電影所描述的宇宙觀也明白。

我初時以為 《Contact 》就是Sagen 最出色的著作,直至近日我在誠品打書釘時,才發現Sagen 的另一部1990 年出版的 《Pale Blue Dot》使人更感動,更接近宇宙。回家即時買下電子書版本。

Sagen 說:
再看看那個光點,它就在這裡。那是我們的家園,我們的一切。你所愛的每一個人,你認識的每一個人,你聽說過的每一個人,曾經有過的每一個人,都在它上面度過他們的一生。我們的歡樂與痛苦聚集在一起,數以千計的自以為是的宗教、意識形態和經濟學說,所有的獵人與強盜、英雄與懦夫、文明的締造者與毀滅者、國王與農夫、年輕的情侶、母親與父親、滿懷希望的孩子、發明家和探險家、德高望重的教師、腐敗的政客、超級明星、最高領袖、人類歷史上的每一個聖人與罪犯,都住在這裡—— 一粒懸浮在陽光中的微塵。
英文版本的文筆優美致極:
Look again at that dot. That’s here. That’s home. That’s us. On it everyone you love, everyone you know, everyone you ever heard of, every human being who ever was, lived out their lives. The aggregate of our joy and suffering, thousands of confident religions, ideologies, and economic doctrines, every hunter and forager, every hero and coward, every creator and destroyer of civilization, every king and peasant, every young couple in love, every mother and father, hopeful child, inventor and explorer, every teacher of morals, every corrupt politician, every “superstar," every “supreme leader," every saint and sinner in the history of our species lived there–on a mote of dust suspended in a sunbeam.

是的!我們都只是一顆微麈!

《Pale Blue Dot》這顆暗淡藍點其實就是地球,Sagen 是從一副由航行者一號(Voyager 1) 拍攝到地球懸浮在漆黑太陽系的照片而得到的靈感。 衆生,不論男女老幼,富貴貧窮,高官賤民,每人只是這顆藍色圓點中的億萬分之一的一顆微麈。

試想想我們在花園看到一朵粉紅色的花,在這粉紅圓點之中,有微蟲,有歇伏於花蕊的蜜蜂,有路過蜻蜓,有千萬種肉眼忽略了的生命體,牠們都是粉紅圓點的微麈。

所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恆河.一恆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

「劫」意指時間,很長很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的微麈於一界之內,諸法性空,生滅聚散,緣起緣滅,無有自體。 霍金在其遺作《Brief Answers to Big Questions》打了這樣一個比喻, 假如我們要造一座山,可以先在地上挖個洞,用挖出來的泥土堆成山,高山和大洞只是同一堆泥,不生不滅,不增不減。藏於空間內,正負抵消,全宇宙的根本永遠balance, +1-1, 永遠歸零。原理其實就如水遇熱,變成蒸氣,你以為水沒有了,其實水是以另一媒體(蒸氣)出現。+1-1

我們假如水是有思想的,水在未成蒸氣時,執於一物,思想糾結如魚遊網,漩入而不得其出。作為藍點上的一微塵,看到粉紅點上的水微塵那麼纠結,不論執於一物,成功與否,最後都化為縷煙 。 曾經萬般的糾結值得嗎?

「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一個人窮其一生,所能到達的,只不過如微塵般而已。任其功高蓋世,最後終需一死。死時輕於鴻毛,還是死得重於泰山,都是死路一條。昔日的豐功偉績重要嗎?其實都不重要。死亡是把衆生還回最公平的源頭上。衆生歸零。

我想重要是微塵流浪在這星球上的過程。不是你擁有多少,而是你容納多少。喜怒哀樂也欣然領略,如一顆盬在海洋,溶在其中,你就是無際的汪洋。若只能擁抱自我,永遠只是一顆盬。

卡爾.薩根:「我們是如此渺小,唯有通過愛才忍受得住廣漠的宇宙。」
“For small creatures such as we the vastness is bearable only through love." – Carl Sagan

如果你認為這愛是愛情的愛,那麼你就是「#少年你太年青了」這愛是指包容力, 承受力,慈悲積善的心,這宇宙有因有果,種善因才有善果,沒有憐憫愛,怎能活出善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內的空間比心外的空間更大,又謂「宰相肚裡可撐船」,一個人心內的空間有多大,就能容納三千大千世界,擁有多深慈愛,才能領悟宇宙之真理。

人們無法繞遍整個宇宙,但宇宙其實不太虛空,反而近在咫尺。陽明先生說:「宇宙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悟者所居之外,大地無寸土。」,這些都告訴我們,世界只是宇宙一點,我們都是一微麈。愛有多包容,多寛恕,不計較,不執著,你就能把宇宙了然於心。

其實也只在當下一念。

《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