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古典
非主流古典

國立大學音樂學碩士。在數十年寒暑聽遍了古典的重點指標作品後,披沙揀金地尋找那些主流之外的滄海遺珠。

Webern.慢板

(编辑过)

作品全名:Anton von Webern: Langsamer Satz for String Quartet


知曉這個曲目,是因為臺大交響樂團的學弟嚷嚷著,他在他同學的這場音樂會上,聽到了魏本的這首"一點也不像魏本"的曲子,令他對魏先生大為改觀:

我這學弟呢,是個有閱讀障礙的傢伙(他自己說的,雖然臺大生說自己有閱讀障礙實在很沒說服力,不過他確實不愛閱讀),當然不會知道,這些走到二十世紀的作曲家是如何突破了重重困難,才從調性的堅固牢籠裏給衝撞出來。

噯,對不會作曲的人來說,哪裡知道,這些二十世紀作曲家犧牲的跟什麼一樣啊。對這些作曲家來說,要做安迪.渥荷那種討好人的音樂是太容易了。但他們覺得身上有使命,開創新的疆域,為著音樂的進程。

作為荀白克的弟子,這是魏本在踏上十二音列前的作品,我聽來倒與其師兄弟Alban Maria Johannes Berg的《昇華之夜》有異曲同工之妙,兩個人都在尋找調性崩潰的縫隙。到底能用僅存的調性元件維持住調性到什麼地步呢?就好像玩疊疊樂,你一塊、我一塊的抽走,到底能抽掉幾塊,而木塊塔依然能毅立不搖。

不過比《昇華之夜》好多的是,這首作品沒有希區考克式的驚悚恐怖,卻是一如豫言般地向偉大的浪漫時期致上最後的敬意。之後的事,進入了十二音無調性音樂時期(縱然終究只是一場實驗的階段),旋即證明了,音樂依然是需要被人聆聽、被人接受的。今天的音樂,更加的多元,調性也至終堅挺,一如XX。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