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古典
非主流古典

國立大學音樂學碩士。在數十年寒暑聽遍了古典的重點指標作品後,披沙揀金地尋找那些主流之外的滄海遺珠。

Bruckner.第一號交響曲

(编辑过)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well,反正就是在2008~2018十年間的某一刻吧,我開始玩味出聽整套系統性的有趣方式:從頭開始。我很享受於這種方式,第一,這種編年體式的聆聽,不用再去記我聽過了/還沒聽過第幾號,對一個可能有點強迫症如集好集滿如我,這是一個明確的進度表;

第二,這可能是最大的樂趣:在一般的情況下,在交響曲的號碼為作曲家的年歲流轉下,這是一種在聽覺中聽著他長大的體驗,或著說,與作曲家一起、像是比肩而行地與他一起成長。

布魯克納可能是古典作曲家中那些叫好不叫座的前幾名,接受度甚至都沒他的子弟.馬勒來得高,很多人也許除了第四號《浪漫》外,根本叫不出他的其它作品(雖然他的交響曲也只有這一首有名稱,很少人知道第五號的名稱被稱為《信仰》)。


但是為什麼會開始想聽Bruckner呢?可能是因為在這麼多年的聆樂生涯中,終於來到一個人生的奇異點,覺得,嗯,該是時候來坐下來與布魯克納談談了──何況我們都同樣童真地相信著天主。

雖然在第一次查閱資料暗自心驚「天啊!還有第零號」,不過還好,順序是對的,第零號還是在第一號之後(為什麼可能要之後再暸解)。

指揮也長得如此像布魯克納,是故意的嗎?


Bruckner崇拜華格納,音樂也充滿了英勇神武,但華格納卻成為了納粹.希特勒的改造工具,而Bruckner一生以音樂敬奉上主:誠如孟子所說的、「為政在人,取人以身」,劍心也說過:「改變時代的不是刀劍,是使用刀劍的人」,音樂也是如此。

Bruckner可說是一個凡人的奮起錄,父親是小學校長,家境也不算優渥,小時還被送人籬下的寄養,至終成了一個小學老師,但他依然沒有放棄作曲。這是很值得一般人如我學習的,縱使音樂看來是這麼漂渺的東西,但它總能、總值得被堅持,不被小小的教職侷限。

在第一號裏,最喜歡的是終樂章。對上主的敬拜在這裏生猛海鮮地絕無冷場,雖然大家常詬病他以管風琴的思維來書寫交響樂,但縱使無法發揮對位的強大,這就是Bruckner式的標記。總得有人來做些非常"蠢"的事,或者說、沒有人做過的事,但做了,才知道長什麼樣。

Bruckner常常會被人詬病的另一點是冗長與重覆,嚴格上來說,作曲家不會做完全一樣的重覆,那是一種對自我才華的嚴重污辱(或是要打發聽眾的時間?);但Bruckner的冗長可能用近些年最火紅的「沉浸式體驗」來看待會更加體切:它不是(如莫札特式的)那麼在意快速推進劇情,而是在一點一滴的不同之中,展開到一個你混然不覺的地方,而華麗厚重的管絃樂技法,讓你在目不暇給中不至感到無聊。對,聽Bruckner,你就是打算進入一個聽覺的虛擬實境,Bruckner就是要你花時間(卻不一定是坐下來,我都是在洗澡做飯時聽)好好地感受,一如親近上主常不是報告事項完後就跑開,雖然現代人也往往沒什麼耐心坐下來(我自首,包括我)好好跟上主說話(以及更難的、聽上主說話)。

希望能不間斷地把Bruckner的九首聽完,縱使我也知道中間總是會殺出許多程咬金般的精采曲目(像是前陣子為了準備考英國皇家檢定而發現了Bach為維奧爾琴寫的作品),但聆聽一位平凡人如何不凡,對平凡的我來說,總是含金量超高的投資啊!我必定要完成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