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世如夢
知世如夢

有不待風吹而自行散落者,乃人心之花是也。

James Clear 《原子習慣》之理論、軼事及其實例(2)


肆、養成好習慣及戒除壞習慣的四個法則(THE FOUR LAWS OF BEHAVIOR CHANGE:HOW TO CREATE A GOOD HABIT & HOW TO BREAK A BAD HABIT)

法則 1:讓提示顯而易見(The 1st Law: make it obvious)及其反轉「讓提示隱而不現」(Inversion of the 1st Law: Make It Invisible)。

一、行為改變的過程始於察覺(The Man Who Didn’t Look Right)

  • 當習慣形成,你的行動就會服從你自動化的無意識心智的指示,例如:每次笑都以手掩口、問問題前都先道歉。重複越多,你越不會去質疑自己的作為與背後的原因。
  •  在能夠有效建立新習慣之前,必須先掌握現有的習慣。但頗具挑戰性,因為它多半會變得自動化、無意識。榮格說:「倘若無法意識到無意識,它就會指揮你的生活,然後你會稱之為命運。

二、「習慣計分卡」幫助你察覺自身習慣(THE HABITS SCORECARD)

  •  日本鐵路的「指差確認」(Pointing and calling)程序是被設計來減少錯誤的安全系統,即列車司機以手指不同物體,嘴巴喊出指令,例如:指著號誌說:「現在是綠燈」。其之所以有效,就是因為把無意識的習慣,拉到有意識的層次,在可能出錯之前,察覺到問題。因為一種行為越是自動化,越不會有意識地想到它。許多失敗都可以歸咎於缺乏自我察覺。
  • 對於自己實際的作為保持意識、保持覺察,是改變習慣最大的挑戰之一。生活中,我們也需要「指差確認」系統,這就是「習慣計分卡」的由來,它可以讓人更能察覺自己的行為。
  • 要做一份計分卡,先列出每日習慣的清單。審視每一個行為,問:「這是好習慣(+)、壞習慣(--)、或是不好不壞(=)的習慣」。為某一特定習慣打記號,取決於你的情況與目標。同樣的行為,想減重的人,早上吃花生醬貝果可能是壞習慣,反之,想增肌肉讓身體厚實的人,卻可能是好習慣。
  • 改變惡習的第一步,就是密切注意它們。可以在生活中進行「指差確認」。想戒除垃圾食物,自己卻拿起一包波卡要吃,此時就大聲說:「我正要吃波卡,但我不需要,吃它會增加體重,危害健康。」 聽壞習慣被說出來,會讓後果更加真實,避免重拾舊習。
  • 行為改變的過程始於覺察,指差確認與習慣計分卡策略的重點,讓你認出自己的的習慣及其提示,這樣你才有可能,做出有益的回應。

三、開始一個新習慣最好的方法(The Best Way to Start a New Habit)

  • 2001年英國一項實驗,為讓248人有更好運動習慣,第一組控制組:追蹤運動頻率就好;第二組激勵組,加閱讀運動益處的資料;第三組跟第二組一樣,但還要為下一週運動的時間、地點做出計畫,例如:「下週,我會於12月1日19:00在OO運動中心進行至少20分鐘的激烈運動」。
  •  第一、二組不到四成的人每週至少運動一次,第三組則有91%的人每週運動一次。第三組所填寫的句子,就是「執行意向」(implementation intention),你打算如何執行某一特定習慣。
  • 提示會以各種形式出現,手機震動,薄餅香味,最常見的兩種提示:時間與地點。「執行意向」就是「當X情境發生時,我就會執行Y回應。」。能有效促進堅持目標。提升讀書、早睡、戒菸等習慣成功的機率。
  •  將此策略應用於習慣的簡單方法,就是填寫下面的句子:「我會於(日期、時間)在(地點)進行(某行為)。
靜坐:我會於早上七點,在廚房靜坐一分鐘
讀書:我會在晚間六點,在書房讀西班牙文20分鐘。
運動:我會在傍晚5點,在健身房運動一小時。
婚姻:我會早上八點,在廚房為配偶泡一杯茶。

四、徹底修正習慣的「習慣堆疊」(HABIT STACKING: A SIMPLE PLAN TO OVERHAUL YOUR HABITS)

  • 狄得羅效應」(the Diderot Effect):一種傾向,即一次購買可能會引發額外購買。買洋裝就順便買新鞋、新耳環,這就是購物的連鎖反應。
  • 許多人類行為都遵循「狄得羅效應」。去浴室順便洗手,把髒毛巾放進洗衣籃、把洗衣精寫進購物清單。沒有行為是獨自發生的,每個行為都成為觸發下一各行為的提示。
  • 這有什麼重要?建立新習慣時,讓行為的連結性為你所用,就是先找出目前每日的習慣,然後把新的行為堆疊上去,這就叫做「習慣堆疊」。
  • 「習慣堆疊」公式如下:「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
靜坐:每早把咖啡到入杯中後,我會靜坐一分鐘
運動:脫下上班的鞋子後,我會立刻換上運動服。
感恩:開始坐下來吃晚餐前,我說出一見當天讓我心懷感激的事。
婚姻:每晚睡前,我會給配偶一個親吻。
安全:穿上跑鞋去運動前,發簡訊給家人,告訴它們去哪裡跑步、會跑多久。
  • 關鍵在於「把想要新建立的的行為,跟自己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綁在一起」。掌握基本架構後,就開始把小習慣串連在一起,創造更大規模的堆疊。
1.倒好咖啡後,我會靜坐60秒
2.靜坐60秒後,寫下當日的代辦事項
3.寫完代辦事項,立刻著手處理清單上的第一件事。
  • 一旦提示非常明確且立可執行,習慣堆疊就能發揮最大效用。提示不可模糊,有價值的目標(習慣)要明確、清楚可執行。
X:午餐休息時,我會做10下伏地挺身
O:當我關上筆電,準備去用午餐時,會先在辦公桌旁做10下伏地挺身。
  •  行為改變的第一條法則:「是讓提示顯而易見」。「執行意向」及「習慣堆疊」是兩個實用的策略,讓提示明顯易見,且能採取有具體的時間、地點行動計畫。

五、動機被高估,環境往往更重要(Motivation Is Overrated; Environment Often Matters More)

  •  習慣改變取決於所身處的空間,以及眼前的提示。環境是隱形之手,行塑人的行為。例如:在教堂裡,人們以耳語交談。我們被周圍的世界所改變,每個習慣都取決於情境。
  •  心理學家Kurt Lewin:「行為是人與環境的函數」。產品或服務越明顯且容易取得,人們越有可能去購買。商店較昂貴的商品,通常都放在容易伸手取得的位置,因為它們較能獲利,例如:可口可樂45%的銷量來自各賣場走道末端的貨架。反之,較便宜商品多半塞在較難拿到的地方。
  • 人類所有1,100萬個感覺接收器,其中視覺就佔1,000萬個,專家估計大腦一半的資源為視覺所用。故視覺提示是人類行為最強的催化劑,所見「不同」就會造成「所為」的巨大變動

六、如何打造成功養成好習慣的環境(HOW TO DESIGN YOUR ENVIRONMENT FOR SUCCESS)

  • 荷蘭一項研究,相同地區相同條件的房子,電表安裝在走廊比安裝在地下室,其電費少30%。當電表的使用度數顯而易見,且便於追蹤,人們就會改變自己的行為。
  • 每個習慣都是被提示所啟動,且比較容易注意到突出的提示。當激發某個習慣的提示被隱藏或不顯眼,就容易被忽視。例如:吉他塞在櫃子裡,就很容易不練吉他;維他命丸放櫃子,也就容易忘掉吃。
  • 創造明顯的視覺提示,可以吸引注意力到你想要的習慣。荷蘭阿姆斯特丹機場在每個小便斗裡貼了一張蒼蠅的小貼紙,便於瞄準減少亂噴,這樣每年為機場省下8%的廁所清潔費用。
  • 要重新設計環境,讓提示更為明顯,可嘗試下列幾個方法:
把藥罐放在浴室洗手台水龍頭旁,提醒晚上吃藥。
把吉他立在客廳中央,利於經常練習。
書桌上擺一組文具,利於寄送更多的謝卡。
在家裡你常待的地方,放置瓶裝水,利於多喝水。

七、情境是觸發習慣的提示(THE CONTEXT IS THE CUE)

  • 習慣不會只跟單一提示聯想在一起,而是與環繞該行為的整個情境相連結。例如在人多的社交場合喝的酒比獨飲多。酒吧情境充滿各式各樣的提示:看朋友點酒、聽酒吧的音樂,見到水龍頭扭開出生啤酒等等。
  •  定義行為並非環境中的物品,而是我們與物品的關係。應從與周遭空間互動方式的角度來思考,理解是環境中充滿關係。沙發可以是每天閱讀一小段文章的地方,也可以是邊吃冰淇淋邊看電視的地方。
  • 若無法逃脫就有空間,就請重新定義或整理當前的環境,「一個空間、一個用途。」把空間分割成不同活動區塊,閱讀專用的椅子、寫作專用的書桌;電子產品空間亦同,電腦只用來寫作、平板用來閱讀、手機只用來上社群媒體與收發訊息。
  • 當你坐在專用書桌前,就會專心;在為娛樂設計的空間,容易放鬆;臥室只能是睡眠的場所,就會容易入睡。所以想讓行為變穩定且可預測,就需要穩定且可預測的環境,就可以輕鬆養成習慣。

八、自制力的秘密(The Secret to Self-Control)

  • 1971年時的調查,在越南的美軍20%吸食海洛英成癮,然而返國後,只有5%一年內再度上癮、三年也只有12%。換句話說,10個在越南吸食海洛英成癮的美軍,九成返國後戒除毒癮。
  • 海洛英成癮原被視為永久不可逆,然研究卻發現,只要身處的環境徹底轉變,成癮自然消散。返國的美軍身處全無在戰場上吸食海洛英的提示,情境一變,習慣也跟著不同。
  • 上例的研究,挑戰傳統的觀點,即把不健康的習慣,歸咎為道德缺失,也就是你過胖、吸菸、有毒癮都會說是你缺乏自制力,好像一點自制力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這樣的觀念在傳統文化中根深蒂固。
  •  所謂「自律者」只是擅長建構生活,好讓自己「不需要」展現超凡的意志力與自我控制力,換言之,它們不常讓自己身處充滿誘惑的情境。
  • 要剷除一項惡習,最實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減少接觸會激發此惡習的提示。
一直無法把一件事做好,就把手機留在另一個房間幾小時。
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就停止追蹤會激發嫉妒心理的社群帳號。
沈迷追劇,就把電視搬出臥房。
過度購買電子產品,就不再看介紹最新科技商品的網頁或廣告單。
沈迷電玩,每次使用後,就拔掉插頭,把主機收入櫃子。
  • 這種作法是行為改變的第一條法則的反轉:讓提示隱而不現而非顯而易見。移除一個提示,整個習慣往往就會逐漸消失。所以自制力是一種短期策略,不適用於長期。或許可以抵抗誘惑一兩次,但無法每次都讓意志力凌駕誘惑所引發的慾望。所以優化所處的環境(讓提示隱而不現),這就是自制力的秘密所在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