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世如夢
知世如夢

有不待風吹而自行散落者,乃人心之花是也。

書摘:James Clear 《原子習慣》之理論、軼事及其實例(3)

法則 2:讓習慣有吸引力(The 2nd Law: make it attractive)及其反轉「讓習慣毫無吸引力」(Inversion of the 2nd Law: Make It Unattractive)

一、如何讓習慣變得難以抗拒(How to Make a Habit Irresistible)

  • 黑脊鷗成鳥的喙上有個小紅點,雛鳥想進食就會啄那顆紅點。實驗把假喙上的紅點讓雛鳥去啄,紅點越大啄的速度越快;灰雁它們會去拖任何球狀物,如燈泡,球狀物越大,它們反應越大,甚至有把排球滾回巢裡。
  •  每種動物大腦彷彿先裝載每種行為準則,一旦遇上誇大的提示,大腦就像聖誕樹燈飾一樣亮起來,科學家稱這些誇大的提示為「超常刺激」,會引發比平常更強烈的反應。
  • 食品科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創造出能吸引消費者的產品,找出每種產品的「極樂點」----鹽分、糖分與脂肪的精確組合,好讓大腦興奮,讓人一直購買,因為超美味食物對大腦更有吸引力。現代食品產業造成飲食過量的習慣,正驗證行為改變的第二法則:讓習慣有吸引力。機會越有吸引力,形成習慣的可能性越大。
  • 若想要增加某個行為發生的機率,就必須使其具有吸引力。第二法則的目標,就是學會讓習慣變得難以抗拒。雖然不可能把每個習慣都轉成「超常刺激」,卻可以讓習慣變得更誘人。為此,必須先瞭解渴望(craving)的本質其其運作方式。
  • 第一步是檢視所有習慣共有的生物特徵----多巴胺峰值(the dopamine spike)。

二、由多巴胺驅動的回饋迴路(THE DOPAMINE-DRIVEN FEEDBACK LOOP)

  • 實驗阻斷老鼠多巴胺分泌,老鼠不渴望任何東西,失去生存意識,幾天就死了。但給老鼠糖水,老鼠一樣露出笑容,它還前一樣喜歡糖,只是不再想要了。讓老鼠把鼻子伸進箱內,給予一波強大的多巴胺,老鼠立即發出猛烈的慾望,每小時把鼻子伸進箱子達800次(賭徒一小時平均拉吃角子老虎平均達600次)。
  •  習慣就是多巴胺所驅動的回饋迴路,極度養成習慣的行為(吸毒、吃垃圾食物、打電動)都與較高濃度的多巴胺有關,基本的習慣行為(飲食、喝水)亦同。
  •  預期多巴胺到來,也會感到愉悅。上癮賭徒多巴胺峰值出現在下注之前,而非嬴錢之後;毒品成癮者看見粉末時多巴胺激增,而非吸食之後。當預期某個機會將帶來獎賞,多巴胺濃度就會因期待而升高,行為動機也隨之提升。
  • 上述洞見,揭示行為改變第二法則的重要性,必須讓習慣變得有吸引力,激勵我們採取行動,是對獎賞的預期,接下來就輪到「誘惑綑綁」策略登場。

三、如何運用「誘惑綑綁」策略,讓習慣更有吸引力(HOW TO USE TEMPTATION BUNDLING TO MAKE YOUR HABITS MORE ATTRACTIVE)

  •  愛爾蘭電機系學生設計健身自行車連上筆電及電視,讓Netflix節目只在自行車被踩到一定速度才會播出,一旦慢下來節目就暫停,有人消遣說,這是「用追劇幹掉肥胖」。該學生就是利用「誘惑綑綁」策略,讓運動習慣變得比較有吸引力。
  • 「誘惑綑綁」策略,就是把「想要做的事」(看Netflix節目),跟「必須做的事」(踩健身自行車)綁在一起。
  • 「誘惑綑綁」是心理學「普氏原則」(Premack’s Principle)的一種應用,該原則認為:「較高可能性行為,會強化較低可能性行為。」。即使你不是真的想處理被延遲的郵件,過程中,如果有某件你真正想做的事,你就會讓自己去處理郵件。
  • 「誘惑綑綁」可結合「習慣堆疊」,創造出一組引導行為的規則,公式如下:

1.做完(目前的習慣 CURRENT HABIT)之後,我會執行(我需要的習慣 HABIT I NEED)。

2.做完(我需要的習慣 HABIT I NEED)後,我會執行(我想要的習慣 HABIT I WANT)。

 想閱讀新聞,又需要多表達感恩之情。
1.早上喝完咖啡後,說出一件昨日讓我心懷感恩的事(需要)。
2.說出感恩之事後,我會閱讀新聞(想要)。
 看體育節目,又需要打電話拜訪客戶。
1.午休後,打電話給三個潛在客戶(需要)。
2.打完電話後,打開ESPN頻道(想要)。
 既想瀏覽臉書,又需要多運動。
1.拿出手機後,做10下波比跳burpees(需要)。
2.做完10下波比跳後,瀏覽臉書動態(想要)。
  • 做「需要」的事,代表可以做「想要」做的事。
  • 「超常刺激」可增加行動慾望的強化版;「誘惑綑綁」可以創造出任何習慣的強化版。「誘惑綑綁」策略可設計出難以抗拒的習慣,且幾乎可以讓任何習慣,變得比原本更有吸引力。

四、家人與朋友如何形塑你的習慣(The Role of Family and Friends in Shaping Your Habits)

  • 1965年匈牙利人Laszlo Polgar的格言:「天才不是生出來的,而是教育訓練出來的。」他擬定一套把三個女兒訓練成西洋棋神童的計畫,長女四歲習棋,半年就擊敗成年人;次女年僅14歲取得世界冠軍;么女5歲擊敗自己的父親,12歲成為史上100強棋士,後又以15歲4個月年紀,成為史上最年輕的西洋棋特級大師,盤據世界西洋棋壇第一,長達27年。
  • 三姊妹在以西洋棋為絕對優先的文化中成長,因為學西洋棋受到誇獎、獲得獎賞。在她們的世界裡,對西洋棋著迷很正常。
  • 接下來你會發現,在所處文化中,被視作常態的習慣,就是最具吸引力的行為。

五、社會常規的誘人拉力(THE SEDUCTIVE PULL OF SOCIAL NORMS)

  •  法哲蒙田:「在生活中,我們被社會的風俗與習慣所橫掃。
  • 多數時候,隨波逐流不會讓人有負擔,因為每人都要有歸屬感,你的工作場所每個人都穿高級西裝,你也會花大錢買一套。能幫助我們融入群體的行為,就有吸引力。
  • 人們尤其會模仿三種群體的習慣,每個群體都提供了運用行為改變第二法則的機會,讓習慣更具吸引力。

      (一)模仿親近的人(Imitating the Close):

  •  我們從周遭人身上學得習慣。我們效法父母處理爭端的方式,同儕打情罵俏的方式。一般說來,跟某人越親近,越有可能仿效對方的某些習慣。一項研究「若一個人身邊有個朋友變胖,那個人變胖的機率將提高 57%。」;反之亦然,配偶間一方變瘦,另一方有三分之一的機率也變瘦。
  • 家人與朋友提供某種隱形的同儕壓力,把我們往他們的方向拉過去。能讓新的身分角色根深蒂固,並讓行為持久的,就是友誼與社群。

      (二)模仿多數的人(Imitating the Many):

  • 一項遵循社會常規實驗,刻意讓人混在其中,故意挑選錯誤答案,實驗結束75%的受試者,都同意群體的答案,縱使該答案很明顯是錯的。
  • 不確定該怎做時,人們會依賴群體指引行為。我們時常環顧四周,看看「其他人都在做什麼?」而跟著做,這通常是個聰明的策略,因數量有其意義。
  •  不過這項策略也有其限制。族群常態行為往往壓過個人想要的行為。我們寧願跟大家一起錯,也不要自己一個人對。
  •  人類的心智知道如何與他人好好相處,它想要跟他人好好相處。當改變習慣意味著挑戰族群,改變就沒有吸引力;反之融入族群,改變就變得很有吸引力。

       (三)模仿有權勢的人(Imitating the Powerful)。

  • 人們都是追求權力、聲望和地位;渴望他人的認可與讚美。因此我們非常在意高效者的習慣,我們常仿效成功人士的行為,因為我們自己也渴望成功,許多日常習慣都來自模仿自己所欣賞的人,我們會模仿自己所羨慕的對象。一個行為能讓我們獲得認可、尊敬與讚美,那個行為就有吸引力。
  • 我們也避免會降低社會地位的行為,例如:修剪住家樹籬、整理草皮,是因為不想成為社區的老鼠屎。我們一直在思考「別人會怎麼看我?」然後依照答案,修正自己的行為。

六、如何找出並解決壞習慣的成因(How to Find and Fix the Causes of Your Bad Habits)

  • 《1,000萬人都說有效的輕鬆戒菸法》一書作者運用挑有趣的策略,幫助吸菸者消除渴望,有系統地重新建構與抽煙相關的所有提示,並賦予它們新意。
你自以為在戒菸,其實你根本沒有在戒除什麼,因為香菸對你根本沒好處。
你以為要靠抽菸才能從事社交,這是錯的,不抽菸也能。
以為抽菸可以消除壓力,其實根本不會。抽菸不會讓你的神經放鬆,只會毀掉神經系統。
  • 讀完該書,會讓人覺得抽菸這事,是世上最荒唐的事,當你不再期待抽菸能帶來任何益處,就沒有抽菸的理由。這就是行為改變第二法則的反轉:讓習慣毫無吸引力

七、採取行動的渴望從何而來(WHERE CRAVINGS COME FROM)

  • 每個行為背後都有表層的渴望,與深層的潛在動機。
  • 「我想吃墨西哥捲餅」的渴望,特定對象是墨西哥餅,潛在動機卻是取得食物與水。
  • 渴望只是深層潛在動機的特定顯現,會讓你養成習慣的產品,都是抓住人性的潛在動機。
找到愛情繁衍後代=使用TINDER之類的手機交友軟體
與他人建立關係=瀏覽臉書
贏得社會的接納與認可=在INSTAGRAM上發表動態
減少不確定性=用GOOGLE查詢
取得地位與聲望=打電動

八、如何重新設定大腦,讓自己享受困難的習慣(HOW TO REPROGRAM YOUR BRAIN TO ENJOY HARD HABITS)

  •  一位坐輪椅者,被問到受限在輪椅上,是不是很辛苦。他回答:「我沒有被輪椅限制啊,我是被輪椅解放。如果沒有輪椅,就只能躺在床上,出不了家門。」這種觀點的轉變,徹底改變他每天過生活的方式。
  • 重新思考你的習慣,把重點放在益處,而非壞處。讓你重新設定大腦,讓習慣顯得比較有吸引力。
財務:把省錢與自由聯想在一起,而不是限制,目前的省吃儉用,是為增加未來財務自由著想。
  • 這種小的心態轉變,有助於改變,擬與特定習慣或情境聯想在一起的感覺。要更進一步,可以創造「動機儀式」。只要練習把習慣與你很享受的某件事物,聯想在一起,往後每當需要一點動機時,就可以把這個提示拿出來用。
例如:每次做愛前都播同一首歌,把音樂跟行為連結,以後將進入這個心情,按下播放鍵就好;有人寫作時,只要把耳機戴上,專注力就會提升,甚至不用播放任何音樂。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