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長先生
弓長先生

內觀者 / 敘事治療 / 非暴力溝通 數位宅男 / 曾經音樂人

無條件的愛

今天新進人員生日,滿五歲了!

2y4m生活日常

從新進人員報到開始,陸陸續續寫了一些生活日常,偶爾翻翻還蠻有趣的。

三年前的今天寫下了一段文字。


新進人員在澆花,到現在在家或家門附近都還是打赤腳讓他跑來跑去。

他玩得正開心跑進工作室後只聽見「啪」的一聲!!

轉頭他已經趴在地上,哭了!

我:「怎麼了!發生什麼事?」(蹲在他旁邊)

新:「滑倒了!!」(自己站了起來,沒哭了)


我:「哪邊有弄到呢?」

新:「手」(伸出給我看!原來剛剛啪的一聲,是手掌觸地的聲音)


我:「有很痛嗎?」

新:「對」(扁嘴


我:「阿爸知道很痛,那你會怕嗎?有嚇一跳嗎?」

新:「沒有」(開始蓄勢待發又要跑走了)


我:「你是怎麼做到那麼勇敢的?沒有害怕呢!」

新:「因為只是跌倒而已!」然後就開心的跑掉了

今天他滿三歲了,從爬蟲類進化成小惡魔。


腦部發育是由下而上,從腦幹到邊緣系統(杏仁核、海馬迴)再到思考系統(前額葉)

一路過來也都很照顧到他爬蟲類的大腦(腦幹):會不會痛?我知道這很痛。

再照顧他邊緣系統:會不會害怕?


當這兩個東西滿足後,他學會思考,因為他是安全的。他自己知道這只是跌倒而已!或只是受傷而已。

但反過來從思考系統切入,如果孩子受傷了,跌倒了!我們只不斷地說:不要怕啊!只是跌倒而已!!

一直從思考系統切入,孩子就會不斷的警戒(邊緣系統就會一直作用)然後容易延伸一連串的問題....過動、情緒不穩、焦慮、僵化。


關於孩子的情緒,不是「哭、生氣、憤怒、耍賴」等等的問題,而是成人如何應對的問題。

因此,常提到我自己不曾對孩子說過的「不要哭」,關鍵不是在「哭」,而是在應對對方情緒的當下,沒有說出「不要」這類型禁制或「隨便」「再這樣我就要走了」這類忽視的語言。


我相信每一個父母給孩子的愛,都是願意無條件的付出。只是在溝通表達時,對話內容是否仍是無條件的愛呢?

「爸爸媽媽很愛你,所以你要認真念書」

「你要乖啊!不然枉費我們那麼愛你」

「不用理他,讓他哭,哭累就停了」

儘管父母是無條件的愛,但上面這幾句話讓孩子的感受如何?

有時很有趣的地方,朋友會問:「到處照顧孩子的感受,那誰來照顧我的感受」

無法為自己的情緒感受負責任,反而希望別人來負責。

因為,過去不曾被好好的對待過,其實我們隨時可以開始好好地從內心照顧與接納自己的感受。


在工作上處理這方面的同時,往往爸爸真的會比較冷靜理性。但究竟是冷靜?還是冷漠?

曾有個客戶跟我提到當他孩子在便利商店賴皮時的情況,他太太用好久的時間也沒有效,他兩句話孩子就乖了。

他跟我說:「我處理這個都很平靜理性!我就跟他講啊!你哭啊,你再這樣我就離開」然後我就離開躲在門外!要讓孩子怕,幾次之後就會乖了。哪來時間好好的去安撫。

「你哭啊」這句話是否為真實?也是時常跟朋友討論的。

孩子乖了,孩子的感受究竟會是「哇!爸爸好理性」還是「爸爸忽略我」「我不值得被愛」

也許孩子這時候的哭鬧,是有目的和策略性。理性冷靜對待的同時,究竟是忽略情緒,還是忽略這個孩子?

再者,所謂的安撫,並非討好或是妥協順從。而是如其所是的接納與理解後的陪伴。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類似「面對孩子,哪個父母不崩潰」,感觸很深。我還真的沒崩潰過。到現在也不曾怒罵或大聲喝斥過新進人員。

現實生活中的朋友都知道,面對新進人員,我不妥協、不討好、不說教、不斥責,我都笑稱這是:中年男子溫柔又堅定的力量。

比較神奇的是曾經幫老闆的大哥帶小孩。

姪女八個月大的時候來,回去後變好帶了。

另一個是兩個月大的姪子,住了四個月,回去後情緒各方面都很穩定。

寫下這些文字紀錄,其實也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讓自己更專注在每一次的生活對話。

期望成為更理解孩子的爸爸,期望能更如實的接納。

且不只是對待新進人員,而是對我身邊在乎的人。

最後,謝謝新進人員,讓我學會更多的自我覺察。

生日快樂!!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