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ola
Sharola

頭薦骨/身心學/澄心/SRT/一人公司/被動式投資,關注個人安康發展與生活品質(QOL),個人接案中。 詳情請洽:https://tinyl.io/3L4b

從身心安康的觀點看待個案與諮商

我一直滿想推這種觀點:個案、諮商、諮詢、按摩,或各式各樣的洽談,只要這個方式對自己有支持,並且能協助自己持續良善或整合,就試試看與這名與人工作者定期、定頻接受個案一段時間。這往往也能夠支持一個人穩定和內化從個案中獲得的資源。除此之外,這種固定頻率的接受,也比較能夠發揮個案的long-term effect。

「因現代社會的高壓力與緊張的生活型態,化學物質的濫用,讓人類的健康面臨到許多的威脅,各類型的身心疾病與痛苦接踵而來。從健康的身心逐漸走向死亡之間,或是由病痛恢復健康之間,似乎有著某種關係。首先,從健康到不舒服,漸漸地,功能受損、器官損傷,最後死亡。這樣的流程似乎很簡單就自然發生;但反方向要倒回去,卻是相當困難。」-原田奈名子,劉美珠,林大豐,《身心對話-日本操體技巧》pp.6

我們在給個案時,常常在個案室中發現上述的觀點:如果一個人因為長期的不舒服前來接受個案,通常來講,需要接受個案的時間會相對長上許多;然而,若是一個人定期、持續地接受個案時,那些才剛成形的模式,會比較有機會在萌芽之初就消融。

這裡讓我們看看一個常見的例子:久坐。


當出納當了兩年,曉華越來越有種位子越來越不好坐的感覺。

這倒不是說她工作上有了困難,或者覺得職位不穩。她與同事相處融洽,專業技能也熟練得如同老鳥。然而不知道為什麼,過去半年她坐這張椅子時,先是會有一些怪怪的感覺,接著慢慢地,好像坐沒多久下半身就開始痠脹,不起來動一動不行。

後來在一次跟朋友去上瑜珈課坐下犬式時,才發現,哇,自己的下半身竟然這麼緊,關節的彈性也退了好多。


上述的久坐是一個常見的例子。我們在個案中常常會發現,久坐的人會有下半身緊繃的情形,特別是腰與坐骨附近的肌肉與筋膜。這種緊繃若是伴隨低活動度的生活習慣,比如缺乏運動、熱身或活絡關節等等,常常會慢慢地壓迫到坐骨與下肢的神經。疼痛、緊、動不起來所以懶得動的感覺等等,往往會隨著時間逐漸一層一層地累積起來。

這是一個「模式一層一層疊加上來」的典型例子。這種模式層層疊加的情況,除了可能出現在生理結構上,也可能出現在我們內在的感受上。

如果我們有跟家人講完電話以後,某些疲累、難過、覺得沒有被聽到,或者委屈等等的感覺才慢慢浮現上來的經驗,可能會比較容易了解這個例子。

我們可能會在與家人講電話的過程中,覺得需要尊重對方,因而把某些話給吞了回去;或者,我們可能覺得不舒服,但仍一直告訴自己再忍耐一下;我們也可能在講完電話以後,覺得自己怎麼那麼脆弱,並且責備自己不夠勇敢。

這些都會一層一層地疊在我們對自己的觀感與看法上,而這些感覺也會一層一層地疊加在我們的生命中,並且使我們渴望找到某些出口,或者某種「自由」的感覺。

然而,我們可能對重複疊加的過程沒有太多留意;除此之外,我們可能已經疊加了太多層層疊疊的模式,致使我們的心力已經滿載到,沒有太多的空間能再去協調與處理我們已經滿載的心緒。

這是兩個模式會不斷堆疊的常見例子。


通常來講,我們對於諮詢、諮商或者個案,可能會有一種「我有問題,所以我需要接受協助」的潛在認知。這種認知滿可能源於常規醫學以醫師為主導,以解決疾病為導向的主流觀點。

不過,個案其實有基於預防與保健的目的。換句話講,當我們接受個案時,從「我沒什麼問題。我接受個案或諮詢,是因為我關心我自己的狀況,關心我自身的安康。」這種觀點是從一種積極性的角度出發。這個角度的觀點像是在說:「健康不只是沒有疾病或病痛,而是持續的整合與關注自己,持續地擴展與豐厚自身的資源感與臨在感。」

可以參考焦安溥在這篇報導中的說法。

換句話講,這個積極性觀點的關注角度,就不在於「我沒有疾病」,而是關心動態的、持續不斷的整體安康。在舒適、穩定的時候接受個案、按摩或諮詢,會更容易使個案的長期效果持續更為長久的時間。這是有別於因為強烈或長期不適而接受個案的另外一種觀點。

如果有興趣,歡迎預約

擁抱是一種關係的資源,在廣義上,這也算是個案的一種類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