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潜水教练olivier
自由潜水教练olivier

毕业于985计算机硕士,30岁后放下国内的所有,追求自由的新人生,思想于04年翻墙,肉身在18年才跟上了思想的步伐。曾在菲律宾教授自由潜,独居在malapascua岛的两年获得了思想的升华,目前移居在西澳大利亚perth。 希望通过分享我自身在自我流放中的感悟,带给他人更多的思考。 所有未注明出处的文章均为原创,谢绝私自转载。 本平台文章包括我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文章的备份以及审核不过的文章。

珀斯日记第三百零五日:孤独,在圣诞节

(编辑过)
孤独感,是个老话题了,曾经的文章也提到过好多好多次了。这次想聊一聊,一个个体的孤独感变化过程

从讨厌孤独,到习惯性独处再到对孤独的‘享受‘应该是伴随着心理的递进过程的,对孤独感的感悟随着内心的坚强过程而升华。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注定了人需要找到自身在集体中的价值,但在一个人真正找到自己的热情与这个价值完美统一的过程之前,是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的。


要获得这种认可感,很多人,以及社会的大环境给人的误会就是财富的累积程度,很多人觉得有钱了,就会被人高看一眼,身边就会聚集很多的朋友。


但倘若一个人还在沉迷于被众星捧月般围在一起时,足够说明这个人还没有成熟,说明还不够清楚看出身边环簇的人的焦点是什么。


也许是因为你有利用价值,也许是因为他们自己也害怕孤独。考虑到每个人的思想的独一无二性,不太可能是思想的吸引作用,至少当事人不应该享受与被拥簇的感觉。


这涉及到下文要提到的享受孤独感。


一个人在自己内心不够强大的时候,或者无法独处接受自己内心拷问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在一个集体中的相互依靠,减轻内心的责问感,但集体活动终要结束,一个人的独处是生命的本质,最终还是要回到一个人面对内心的状态中。


这一点是亚太地区文化影响下的的生活和海外生活的巨大不同点,当然也不是说国外就不存在社交活动,不存在无法接受孤独感的人存在,只是国外的人文环境就是轻人际关系对个人的生活束缚的,所以重视自己内心需求的人比例相对国内要多,在这个基础之上发展出自己独特爱好的人比例就要多,独处的时间久了,就会较容易形成个体重视自己需求的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可以接受孤独的人群比例也就相对比亚太地区的人要多。





很多人到海外生活接受不了外面的好山好水好寂寞,退回到自己熟悉的人际圈中,其实就是接受不了独处下对自己内心到底想要什么的责问。


而习惯性独处,才容易给一个生命坚强内心的机会,不在乎他人的观点,社会的期望,沿着自己的热情点寻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感和使命感。若没有足够的对人生可能性的探索以及一个强大内心的支撑下,是难以实现的。


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思考方式、家庭影响都不相同,虽然在哲学范畴下找到的意义感都应该是对集体有益,但每个人找到的切入点可能各不相同。


这就导致每个人对改善社会的兴趣点不同、愿景不同,想要使用的方式不同,所以说想要找到一个完全可以理解你的人,也几乎不可能。


这构成了享受孤独的理论基础,正是因为你无法找到一个完全理解你的人,所以证明你的独一无二,你应该享受自己的这份独一无二的孤独感。


但一个人还是渴望被认同的,尽管来自自己内心的认同感最为重要,但又渴望另一个生命的认同,我想这又是享受孤独中的‘享受’难以被理解的地方。





能找到可以充分理解你的人都已经是奢侈品,又如何苛求获得完全的认同呢,这应该就完全是一种奢望了。


社交活动自是需要的,但是若是构成了自己获得认同感的主要来源,变成了自己逃避内心拷问自身真正需求的借口,就距离内心的成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了。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


我的圣诞节,除了如往常一样跑了十公里一样,也就没什么其他说得出口的了。


今天还和太太一起录了视频,以后只放youtube了,欢迎大家来订阅。最后,祝大家merry christmas。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