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LE
SAMPLE

❛ 如果可以這樣做雜誌 ❜ http://linktr.ee/samplemaghk

勞緯洛 ➜ 不快樂意識與虛擬的彌賽亞——黑格爾、馬庫色及其他|第26期 #快樂是種不良嗜好|

在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思路下,所謂意識的自我發現,其實就是邏輯本身的逐步發生與彰顯。自我意識的現實性,意謂着其僅能依靠另一因而完滿且獨立的意識才得以確立。然而需要思考的是,自我意識還能如何更深刻地認識並回應它於經驗上生活的偶然性,以及於概念上命運的必然性?我們又應如何面對已然成為自我意識發展必然階段的不快樂?

原文刊載於Sample雜誌IG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思路下,所謂意識的自我發現,其實就是邏輯本身的逐步發生與彰顯。自我意識的現實性,意謂着其僅能依靠另一因而完滿且獨立的意識才得以確立。然而需要思考的是,自我意識還能如何更深刻地認識並回應它於經驗上生活的偶然性,以及於概念上命運的必然性?我們又應如何面對已然成為自我意識發展必然階段的不快樂?

意識自身的確定性,往往只能索求於普遍的精神,所以自我意識必然就已經是普遍的,而在漫長的世界活動裡,在自我發展的過程中,快樂原則的屈服是具有必然性的,在自我意識企圖介入世界、實現自身之始,快樂就已註定不可能實現。由此,自我意識最終也必將歸為不快樂。

不快樂是意識自我發展的必然階段,而彌賽亞所牽涉到的便是自我意識何以積極實現自身的問題,在面對不可逆的不快樂意識時,彌賽亞被詮釋成任何其所不可能是的是者,但同時這是一個「虛擬的彌賽亞」,意味着彌賽亞只能是一個將臨,但不可能真正降臨的「受挫的彌賽亞」。所以不快樂意識的自我實現必須表現為一種有所憑據的痛苦。或許只有受苦,才是我們更接近絕對精神的唯一途徑。

❝ 面對虛擬的彌賽亞,真正的不快樂意識並沒有倒退成為懷疑主義,而是其一旦主動地向絕對精神發出應答,便能夠看見兩種彼此異質的——編年的與剩餘的——時間矛盾地共同存在,理解那些未見之事自彌賽亞降臨以後,就一直已然旁臨(parousia)在歷史的現實在場裡,廢止就等同於完成。救贖於焉不再寄望於並未完全的仍在到來(yet to come),而是發生在充滿信心的呼告裡:來(come)!❞

____________________

#Sample樣本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literature #graphicdesign #hongkongar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