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LE

@samplemaghkm

封面專題 ➜ 快樂是…快樂史|第26期|#快樂是種不良嗜好

「你快樂嗎?」生存至今的你們,若因突如其來的這句話而被困惑的迷霧包圍其中,也是無可厚非。畢竟這就像《#哈姆雷特》,每個人心中的答案都不盡相同。快樂也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每天擦肩而過卻又一無所知。因此不妨踏入快樂的歷史洪流,願你能從中尋得一絲端倪。

封面專題 ➜ 快樂是…快樂史|第26期|#快樂是種不良嗜好

邊沁Jeremy Bentham爲我們提出了一條計算快樂的等式,等式包含七項指標,以達到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為衡量是非的最大標準,用以計算一個行動的善惡傾向,決定行動的價值,以此衡量快樂。但這種以繁複思考為代價的等式似乎成爲了悖論——如事事都需要計算,我們或已失去享受快樂的時間。這種强調計算及價值比較的功利主義甚至或會淪爲極權工具:一旦放入決定政策的議會之中,關於善惡的結論只會由最高權力的少數人論斷。

封面專題 ➜ 伊甸園導賞|第26期 #快樂是種不良嗜好

為什麼會快樂?為什麼要追求快樂?快樂彷彿是一種我們生而知之的能力,但我們是否又真的理解快樂?要理解快樂,或許我們可以從古人如何想像快樂入手,今輯伊甸園導賞將帶你縱觀各個時代,細看快樂在漫長歷史之下的各種變化。

Cult片點樣溝?|第26期 #快樂是種不良嗜好

Cult片中的「#Cult」源於拉丁文的「#cultus」,有崇拜和指向宗教的膜拜行爲之意;其又被另譯為 #邪典電影,意指一些不依正途的經典電影。在無法輕易為Cult片下任何固定定義前,我們不妨從其歷史回溯:Cult片因何出現又如何發展?又有何奇異的特徵使人爲之瘋狂? 到底,Cult片點樣溝?

Cult片點樣溝?|第26期 #快樂是種不良嗜好

Cult片的基礎是影迷持續的狂熱崇拜及研究,經典大片自然少不了成爲Cult片的一部分。如《#奪寶奇兵》系列(Indiana Jones)和《#虎膽龍威》系列(Die Hard)等經典荷里活電影,因影迷的規模比同類電影更大,於是衍生出了更多類型的影迷活動,這也影響了不少荷里活發展商,在千禧年代前後將Cult片影迷的狂熱文化,融合到大片的推廣發行和市場營銷策略中。

廖濤 ➜ 擁抱欲望的彼岸——Cult片影迷的酣醉|第26期 #快樂是種不良嗜好

#Cult片 影迷有着對Cult片極度忠誠及狂熱崇拜的特質,他們發展出了Cult片獨有的,如同儀式般的觀影活動,並介入了電影,讓觀看Cult片像是一場革命性的,有互動的「宗教」崇拜。那麽,影迷怎樣以語言及著裝介入電影文本?他們在其中又宣泄了怎樣的欲望?

清涼院 ➜ 希臘有個大仆街——從古希臘悲劇到 A1 頭條|第26期 #快樂是種不良嗜好

❝『觀看他人的痛苦』是否就是我們人類共通、能夠獲得快感之行為?我們觀看這些畫面的時候,是否只能獲得快感?或者再直接一點,我們是否就是一個個透過『將快樂建築在他人痛苦之上』的『Peeping Tom』?❞

週五編輯室|我可能在崇拜克林姆的陽具|編輯M

在《黑鑽》個人畫展的現場,我從不向來客透露這些畫的原意。若畫展一旦規定把秘密當眾揭示,我會毒啞自己。我常跟 W 說:「順服你的一時之興。」來一口克林姆(Gustav Klimt)的火,這興發的火焰是來自我最敬愛的奧地利畫家,甘作他隔世門徒、弟子、侍從、小可憐的、汪汪汪的,由得你怎樣映射。伏身在先師墳前,砸穿頭顱喊話要一命換一命的那個賤人就是我。

羅瀾 ➜ 站在漩渦的中心靜止——選擇判斷以外的快樂|第26期 #快樂是種不良嗜好

古希臘哲學家 #皮浪(#Pyrrho)厭倦於與詭辯學家爭辯,當詭辯學家在每一個命題上都能提出正反兩論時,所有的回答就已變得沒有意義,判斷的必要亦已不存在,皮浪懸置判斷,拒絕所有無限解釋而最後又解釋不清的問題,從而擺脫判斷所帶來的紛擾糾纏。

#快樂是種不良嗜好|追求快樂,自由嗎?|#SAMPLE吹奏部|EP.18

當功利主義把多數人的幸福視為最終目標,是否已經承認犧牲少數的合理性?追求多數人的快樂,與追求個人快樂之間,我們到底如何劃定界線?

虞興華 ➜ 極簡主義消費指南|第26期 #快樂是種不良嗜好

❝ 二十世紀末,#極簡主義 (#minimalism)曾被視為是對 #消費主義/ #物質主義(#consumerism)的叛逆,極簡主義者批判經由消費、物質獲取的快感,認為那不過是種麻藥,短暫的快感會堆積成為過度的物欲,最終帶來痛苦,唯有清除『多餘』,僅僅保留你真正需要的器物,才能投入地享受生活,達致心靈上真正的快樂。❞

陳伯軒 ➜ 弄我|第26期 #快樂是種不良嗜好|

陳伯軒寫下了以往理髮、按摩、健身、拔牙時,被陌生人觸碰身體的經驗。自我的觸摸往往會事先透過視覺等其他感官作出提醒,讓身體提早預備,相反,他人的觸摸憑藉其不確定性,給予身體的刺激便會隨之增強,而陳伯軒的快樂便在這種他人的觸碰之中。

Cult片點樣溝?|#快樂是種不良嗜好|#SAMPLE吹奏部|EP.19

在無法輕易為Cult片下任何固定定義前,我們不妨從其歷史回溯:Cult片因何出現又如何發展?又有何奇異的特徵使人爲之瘋狂? 到底,Cult片點樣溝?

勞緯洛 ➜ 不快樂意識與虛擬的彌賽亞——黑格爾、馬庫色及其他|第26期 #快樂是種不良嗜好|

在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思路下,所謂意識的自我發現,其實就是邏輯本身的逐步發生與彰顯。自我意識的現實性,意謂着其僅能依靠另一因而完滿且獨立的意識才得以確立。然而需要思考的是,自我意識還能如何更深刻地認識並回應它於經驗上生活的偶然性,以及於概念上命運的必然性?我們又應如何面對已然成為自我意識發展必然階段的不快樂?

特約分享|#Techbox|打開黑盒──藝術與技術面對面

「art TALKS tech」這個詞彙,似乎暗含着藝術品會自行解說技術性。兩場的展演和互動,確實更加著重「解說」整個藝術創作的技術含量和歷程。傳統認知上的表演,總是以二元對立分開觀眾、表演者等等的理解。而這次art TALKS tech則更傾向增加互動性:透過學習與對話,讓觀眾和藝術家/表演者互相理解大家的想法、技術工序和意見。

週五編輯室|葉梓誦 ➜ 無事發生|

無事發生,但到底如何才能表達無事(nothing)這個概念?巴特提到,無事幾乎是整套語言中,唯一難以透過迂迴、隱喻、同義詞及替換詞來表達的事情了。一經述說,就彷若有事,唯有傾斜言詞,才能稍稍觸及無事的領域。比如,討論天氣。討論天氣本有作用,然而對於城市人來說,談論天氣的功用,僅僅是讓討論能夠繼續:我們討論天氣,以便說及無事,然而這又與自然世界的某些事物搭上了關係,無可辯駁,卻又與一切論述毫無關係。

何儀 ➜ 戰利品之味|第26期 #快樂是種不良嗜好

何儀在〈戰利品之味〉中,描述了阿遊對硬幣腥臭氣味的喜愛,這種喜愛源自他兒時的記憶,他偷拿家中的錢財,卻害女傭因而被冤枉,任憑女傭如何哭鬧、哀求,也逃不過被辭退的命運。女傭離港的一刻,他深刻明白到自己是安全的,因為離開的人並不是他。

週五編輯室|編輯A ➜ 讀書會筆記|

最近兩週讀書會主題是#波赫士 小說中的時間觀。正如熵之於時間,耗散適應或許也能用於詮釋一種關於歷史與未來的時間觀:時間是混沌的,未來在一片隨機遊走的粒子(事件)的不斷碰撞中生成(像一座小徑分岔的花園);但未來總是朝向適應歷史的某些結構凝結,像一座浮橋崩塌的影像倒放,未來終將成為歷史的鏡像,通往未來的鑰匙其實藏在過去。

盧永滔|𝗣𝗥𝗢𝗝𝗘𝗖𝗧 ➜ 無限詩 Infinite Poetry|第26期 #快樂是種不良嗜好

我不會讓一些實際的局限令我不快樂,在某些情況下我必定會以快樂為先。即使自己進行創作時也好,我最近也知道自己的作品存有一些反叛,刻意用一些較偏門的手法進行創作。我認為這是一種我個人的快樂源頭。

吳騫桐 ➜ Q|第26期 #快樂是種不良嗜好

正如 #寺山修司 所言,自傳中的往事不完全是實際的過往,更多的是渴望曾經發生的過往。在 Q 的記憶盡頭,有多少是被木馬杜撰,需要遺忘什麼?又需要銘刻什麼?答案或許一直存於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