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
七月流火

写了很多年,文字就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一百一十一年的守护 华侨报德善堂的今与昔(二)

報德善堂、慈善、宗教

积善报德海外潮州人之间流行一句话“生有二哥丰、死有大峰公”,意思是在世间能得到二哥丰的帮助,死后能得到高僧大峰祖师的照顾,无论生与死,自己都能拥有依靠和庇护,都能感到身心的安宁。这正是报德善堂建堂的缘起与发展的真实写照。

与现在完整的管理体系与救助门类、巨大的影响力全然不同,报德善堂建立之初,只是一座由在泰华人建立的小神庙,主要担负收敛无名尸体、治疗瘟疫的工作,而发起这项工作的原委更是令人唏嘘。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正值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之时,潮州地区田地不足,加之海盗横行,经常拦阻和抢劫渔船,甚至登岸烧杀劫掠,导致当地人民食不果腹,生活异常困苦。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外出求生。世代与海浪相伴,与苦难抗争的潮州人,血脉中潜藏着勇敢的基因,他们不肯认命,更不肯苟延残喘,一批批青壮年冒死登上“红头船”,以孤注一掷的勇气奔赴怒海,随身携带的或许是家中仅有的几枚铜板,或许是几件破旧的衣物,或许只是一瓶水、几块干粮,移民们就这样驶向了杳不可知的远方,开启了延绵数十年的出洋高潮。

“红头船”特指潮汕地区的普通帆船,这样的木制船只,即便在近海作业,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当地人笃信神灵,将船体两端头尾部位和大桅的上半截漆成红色,祈祷平安,因此得名“红头船”。在南下的茫茫大海上,单薄简陋又缺乏现代动力设施的红头船,绝非最佳的交通工具,不仅极不安全,而且船速很慢,从潮州到暹罗往往要在海上漂泊十几天甚至一个月。登船出海的那一刻,大家都抱着诀别的心态,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未来的漫长漂泊,不仅要承受饥渴和异乎寻常的艰辛,还可能遭遇九死一生的危险。但就是这些简陋的船只,却承载着潮州人活下去的最后一丝希望。

紅頭船

搭乘着无数潮汕移民的红头船就像是一片片凋零的枯叶,在碧蓝的海天之间随波飘零。即便顺风顺水也颠沛难耐,遇到惊涛骇浪,更是吉凶难料、生死由天,船上的人们无力对抗大自然的嘲弄,唯有反复念诵经文,或者默默祈祷,请求神明保佑平安。每年都有红头船触礁、颠覆、沉没的事件,这些船上的乘客与那些打碎的木板一样,漂泊、沉没,最后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无人知晓,更不会留下只言片语。

经历过这样的艰辛乃至危险,能够成功抵达南洋的华侨们,都对神明充满虔诚与敬畏。世代相传的淳朴勇敢,再辅之以信仰的力量,在此后海外漂泊的创业与生活中,逐渐演化为潮州人特有的善良与坚韧。

早年冒险南迁,前往暹罗谋生的潮人、华人,大都以小生产者和小商业为主,在人生地疏的异国他乡,得不到故国的庇护、支持和帮助,不仅谋生非常艰难,生活条件更是无法想象的艰苦,不少华人因疾病、饥饿、瘟疫夺去生命,无声无息地倒毙异国的街头,尸首甚至无人认领和收敛。这些无名尸又为瘟疫传播提供了温床,造成大量华侨死亡。

看到同胞客死他乡,无人知晓,大家难免感同身受,萌生切肤之痛,起初也有华人尽自己所能收敛和掩埋,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报德善堂在这样的危机与困顿中应运而生。

1910年,泰国著名侨领郑智勇(即二哥丰)等12人共同发起,在曼谷拍抛猜路购地修建了一座中国潮州形制的寺庙——大峰祖师庙,供奉北宋著名高僧大峰祖师,取名“报德堂”,1936年,改称为“暹罗华侨报德善堂”,一直沿用至今。意为:报神灵之德,行现实之善,以“秉承祖师仁爱慈悲之精神,庚续救死恤生之工作”为宗旨,施粥济困、治疗疫病、敛尸义葬,帮助大批来泰国谋生的华侨华人和遭遇不幸的泰国民众。

很多华人移民经过漫长的漂泊来到暹罗,无处投靠,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很多人已经奄奄一息。报德善堂在登岸处设立了收容处,为大家提供可以暂时栖身的居所,还为他们提供衣服和食物维持温饱。大多数移民登岸后的第一碗粥就是报德善堂施舍的,这一碗粥不仅给了死里逃生的华人精神的抚慰,也给了他们努力活下去的勇气,这被泰国华侨视为“一粥之恩”。还有一些华侨是在善堂的帮助和提携下,才在这片远离故国的土地上得以生存,并落地生根,拥有了自己的家族和事业。

这些在艰难困顿中接受过善堂施舍恩惠的华人,也对善堂的理念非常认可,并心怀感恩,不仅自己持续不断地回馈善堂,还嘱咐子孙,无论何时,无论贫富,都要尽自己所能,为善堂做一些奉献。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