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son
pengson

非典型事物爱好者

为什么丰巢亏损这么严重,并且已经连亏5年,大家还是不能接受丰巢收费?


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丰巢亏损这么严重,并且已经连亏5年,大家还是不能接受丰巢收费?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可能很多人确实是这样看待「收费」问题的:人家已经那么不容易了,收费不是理所应当吗? 


但是从理性的角度讲,这样的想法是很有问题的。问题在哪呢?在于“收费”这件事本身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在经济活动中,消费者支付一定的费用从经营者处购买对应的商品。最常见的例子是我们每个月支付手机费用。如果这样的购买并不存在,收费自然也不应该存在。比如商家主动赠送的商品,就不需要支付费用。


而在丰巢的主要业务场景里,并不存在这样的购买环节。选择将快递投放在丰巢快递柜的是快递员(我目前只在京东的商品购买环节发现“选择快递柜收货”选项),也就是说,提交购买的是快递员或者快递员所属的公司。因此,购买费用的支付方必然不是消费者,而是快递方。


有些人从快递柜给予消费者一定程度上的取货方便这个角度切入,认为既然消费者得到了服务,那么,支付费用也是理所应到。这个说法的第一个也是最严重的错误在于,快递柜服务的购买者本来就不是消费者本人,消费者没有义务因为别人的购买行为而支付费用,即便快递服务本身的确方便了自己。第二个严重的问题,并非所有的消费者都从快递柜暂存活动中受益。比如很多因为时间安排,身体问题,而无法尽快从快递柜取货的消费者。他们选择网购最看重的往往是网购本身比较灵活便捷,但是快递柜暂存这种新型送货办法对他们的网购体验的影响是负面的。很多对丰巢表示支持的媒体选择性忽视了第二点,这让我怀疑他们的屁股可能并不想他们想表现的那么端正。


所以,我的结论是,消费者向丰巢支付快递箱费用,是不合逻辑的,因为支付责任并不在消费者本身。


对于快递柜的出现,我早期是持中立态度的。从中立转化为反对,源于一系列的负面事件。快递员不保证通知到位(往往只是一个电话,一个短信,电话没打通也不再打),或者胡乱投放(我曾经步行1公里多到另一个小区取快递)。 很多媒体鼓吹快递柜解决了最后一公里,是效率的提升。但是效率提升并没有带来快递员本身收益的明显增加,看新闻,很多快递员表示,自从快递柜出现,他们的投放效率提高了,但是紧接着,就是快递单价的下降,因此最后综合起来,干的活更多,钱却没变。 作为网购非常频繁的人,主观上讲,也没有感受到最后一公里效应在快递费用上的体现。所以如果那些媒体没有说谎,效率得到了提升,那么最终是谁从中受益呢?排除了快递员和消费者,那剩下的就是快递柜公司了吧。


所以结论就是折腾了这么半天,建造了那么多快递站,快递柜,只是肥了资本家们?


这也是为什么我对卖菜经济, 外卖经济,包括文中提到的快递站经济等等互联网新经济这么反感的原因了。很多时候,我们过的好好的,每天去固定的地方买菜,吃午餐,在家门口收快递。然后互联网来了,号称自己有生产力更高的东西,能让大家过的更好。可是最后,他们赚钱了,上市了,到处跑马圈地。我们却只是左手换右手,没什么不同。


技术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话,太绝对了。


有些技术的确让生活更美好 — 创造性的。在 ebay,amzon,淘宝 之前,交易的场景是线下,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交易参与双方的距离。上海的买家想购买北京当地店铺的商品,几乎是不可能的。而网购改变了这一切。就在我写这篇这文章的时候,我熟知的一位博主,正在为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的农民做免费宣传,可供选购的商品有香瓜,红枣。快递可达的区域覆盖了全国几乎所有的主要城市。我花费39元网购了他们一箱酸枣,收到货,满满一箱。而在这之前,我买过家乡的擀面皮,羊肉泡馍。而这一切,在网购诞生之前,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社交软件诞生之前,与亲朋好友的联络只能通过电话,费用高,体验一般(当然那时候并不觉得)。而有了社交软件,我们可以视频聊天,尽管距离依然遥远,但仿佛就在面对面。


上面这些技术的存在并没有强迫我们必须从另一种方式切换到它的方式。


而快递柜这样的技术呢?他们一出现,我们在家门口收快递就成为历史,从来不问我们是否同意。


而现在,他们竟然还想收费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