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忆
为了忘却的记忆

至少应该写点什么

《县乡中国》 读书笔记

(编辑过)

第一篇 县域治理体系现代化

  1. 县级党委政府是如何在部门垂管程度强化的情况下,还能扩大对它们资源的整合力度的呢?

     以政治的名义:块块对条条资源的整合

层层加码 讲政治 县级党委政府以脱贫攻坚的名义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使不同单位在相关部室内部的关系,由之前的部门间关系转变成组织内部关系,这样便于调用相关部门的资源及协调行动。

四个意识

扶贫、党建 生态环保、发展集体经济、乡村振兴工作

    常态治理中的条块博弈:达成两个均衡

门业务转化为党委政府政治任务的是重要的业务,而党委政府要整合部门资源的工作也是重要的事情。只有重要的事情才能转化为政治任务,只有事情重要才能去整合部门资源。

   条块天平的倾斜:块块对条条的整合能力增强

党委政府权威加强,整合部门资源、推动工作的能力增强,条块关系的天平向党委政府倾斜。并且推动工作越来越容易,推动的工作会增多,各种亲自

由于天平向党委政府倾斜,政府部门就起不到对党委政府的牵制作用,更谈不上监督、制约。如此,县级主要领导就可能越来越任性乃至妄为,他们给政府部门施加政治压力,其推动的工作容易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较容易地就能调动部门资源,工作也就容易落实落地。

   条块之变:从条块结合到条块合一

部门的业务工作政治任务化趋势加强

一是中央省市重视的事务增多,到了县域就成了中心工作。这些事务许多原本是部门业务(如环保、党建、安全工作),成了县级中心工作之后,事权、责任向乡镇压实,职权、监督权则掌握在部门手中。二是中央省市重视的事务有不少是综合性的、社会改造性的,如环境卫生整治、改厕、乡村振兴等,涉及不同部门的某些相关业务。于是,这些部门就将部门的其他业务也纳入综合事务中,或者其他部门千方百计地将自己的业务纳入综合事务中,从而把自己的业务工作转变为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三是县级主要领导重视的事情增多,与这些工作相关的部门的业务也顺带转变为县委县政府的事务。
在县一级条块合一了,县域条块关系问题由部门与县级党委政府的目标不一致矛盾,转变为部门与乡镇的权责不匹配矛盾。

资源与考核:条块体制中的支配关系

过去,条块关系问题的核心是协调县级部门与县委县政府的关系。随着双方矛盾性减弱、一致性增强,条块关系演变成县级部门与乡镇街道的关系。部门要支配乡镇,乡镇要自主,乡镇干部要“自救”,就会采取各种反制手段,如避责、形式主义等。

部门对乡镇的调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资源调动,一种是考核调动,分别形成了部门对乡镇的资源支配与考核支配关系。 竞争性项目分配强化了部门对乡镇的权力。乡镇要想获得项目资源,至少得做好以下两件事情: 一是同科局及其科室保持联系; 二是 做好科局的每一项工作

没有项目资源,科局便千方百计地将自己的工作纳入县级党委政府的综合考核中,将之转化成县委县政府的工作,由县委县政府布置给乡镇,自己则成了监督考核方

考核支配是依托县委县政府权威的支配,实质上是一种政治权力支配。在考核支配下,部门只下任务、不给资源,乡镇硬着头皮、顶着压力、带着怨气按部门的规定亦步亦趋地工作,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县乡关系:从共谋到卸责

县乡共谋可以解决大疆域、复杂国家的政策灵活性问题,但县乡地方利益也可能消解政策的统一性。县乡在对上负责过程中相互卸责,虽可能保证政策的统一性,但却消解了政策执行的灵活性,同样会带来新的问题。

共谋现象指的是,当省级政府下来检查工作时,市县乡村会合谋应对检查;而当市级政府下来检查时,县乡村会合起来应对市级政府;当县级政府下去检查时,乡村两级会共谋。最主要的共谋层级是县乡村

县乡卸责是指上级党委政府将责任推卸给下级党委政府,下级党委政府通过形式而不是扎实地做好工作来撇清责任。

一是在划清责任过程中,县级把事情、责任划给了乡镇,而权力、资源不划下去,造成乡镇的“事责权利”不匹配。县级部门则从主责任部门变成监管部门,主要责任由乡镇承担。二是县级部门将部门业务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工作,部门从执行者变成监督者。三是,一旦被上级查出问题,县级会从快从重处分乡镇。在跨级督查、暗访中,乡镇被通报,县级党委政府不再与其共谋并护犊,而是过度问责乡镇以撇清关系、脱卸责任。
检查考核的结果从由单位承担到由个人承担,以及领导承担主要责任,结果是:(领导)个人必然(更多地)为自己的安全、前途着想,他的行为策略要么是不做事、不负责,出事问责的概率低;要么做事就要保证绝对安全,将事情按章做到位,乃至做绝,也就是顶格、刚性、加码执行上级政策,而不顾及、不反馈实际情况,更不会冒险变通,造成只知执行、不顾及政策后果、形式主义泛滥的局面;而一旦出问题(被上级查到、有社会影响),就会千方百计地将责任推卸出去,下级是其推卸责任的最好冤大头,从快从重处罚下级就成了必然选择。

从“乡镇没有两个一把手”说起:县乡党政关系实践形态

乡镇事务具有整体性,专业性不足,科层部门设置不完整、职能不强,以致权力运行更多的是权威性、协调性、配置性而不是法定性,这为具有总体性特征的乡镇党委书记的权力运行提供了基础。如果说在乡镇只见书记不见乡镇长的话,那么,到县一级,党政关系就要复杂、实质得多。县级党政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委与政府的关系,二是县委书记与县长的关系。

乡镇是一个纯粹的执行部门 政策执行部门的权力应该是集中化、一元化的。越到基层,政策的执行性越强,制定性越弱,权力的集中化程度就越强。 在乡镇治理事务中,分不开哪是党务、哪是政府工作、哪是群团工作,许多工作都是一笼统、一麻袋,搅和在一起,需要党委负责统筹协调 乡镇的科层化程度不高

乡镇事务具有整体性,专业性不足,科层部门设置不完整、职能不强,权力运行更多的是权威性、协调性、配置性而不是法定性,这为具有总体性特征的党委书记的权力运行提供了基础。乡镇长在这种格局中权力空间较少。

乡镇党委书记基层经验丰富,政治技巧娴熟,关系动员手段高超,行事风格果断,能够独当一面。

级党政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党委与政府的关系,二是县委书记与县长的关系。县级党政关系要实质性得多,因为县级政府的部门是完整的,行政职能是独立的。

县委常委分管政府事务, 党委还通过党委的协调部门介入政府事务;配置干部;设立临时机构。

领导的权威如何树立:单位政治与一线政治

“单位政治”讨论的是,领导是否有政治地位和政治前途,对获得下级的忠诚、组织动员下级非常重要。下级将自己的政治前途系于领导身上,因为忠诚非畏惧领导权力而听命于领导。“一线政治”的基本原理是,因为要直接解决问题,一线领导需要具有相应的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既是一线对领导的要求,也是下级对领导的期待。如果领导能够满足要求和期待,就可以与下属建立“权威—忠诚”的关系,从而便于对下属的组织动员。

单位政治:谁有前途跟谁走

对于下属来说,谁有能力为自己实现向上流动的目标,或谁为自己实现了向上流动的目标,就给谁卖力干活。 领导没政治前途(地位),下面的人干活没劲;领导越有政治前途(地位),下面的人干活越带劲。 用官帽子激励官员才是回到了政治录用的基本规律上

一线政治:谁有能力听谁的

在一线,上下级之间不是上级与下属之间的层级关系,而是共同协作的工作关系, 一线权力运行刚性不足而柔性有余,上级对下级下达任务,不是直接命令,更多带有协商讨论性质, 在一线,领导权威来源于职位赋予的权力,职位越重要,权力就越大,在下级面前就越有权威。此外,领导权威还来源于领导的个人能力及其魅力。一线领导个人的能力包括调动资源、协调关系、解决问题、应对危机等综合性能力。

所谓“一线”,主要是指基层治理一线,包括街乡治理、街头执法、医院诊疗、企业生产等领域。但是,“一线”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具体问题所涉及的面有关系。当问题是在村一级时,村一级是一线,村支书是一线领导,他们需要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当问题上升到乡镇一级时,乡镇是一线,乡镇党委书记是一线领导,他们需要有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而当问题是市县面上的问题时,市县领导就成了一线领导,他们就要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省市也有可能成为一线,届时其领导也就成了一线领导,也要有解决这一层级问题的能力

片线结合:不变体制变机制

乡镇不缺人,缺的是财、权、政策等资源。乡镇要想做好工作,就需要将工作人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片线结合”制度将乡镇工作分成科层工作、基层工作和重点工作,再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将不同的人配置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达到人与事、人与人之间的优化组合,实现工作与培养、激励相统一,从而全面调动了乡镇干部的积极性。

岗位的法定任务是行政业务,属于事务性工作, 基层工作和重点工作。 基层工作包括农村工作和社区工作。 重点工作是指从乡镇各类工作中划分出来的重要事务 基层工作、重点工作与科层工作一样,都是乡镇的常规工作。

人事匹配主要包括: 一是个人的能力与工作的要求相匹配,能够胜任他所选择的工作;二是个人的偏好与工作的特性相匹配,能够在所选择的工作中找到乐趣;三是个人的个性与工作的环境相匹配,能够与所选择工作的环境氛围相融洽

片线是包干制



NO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