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謝意

人吃五谷雜糧,難免生病。

可病又分兩種,一種自知人知,一種人不知,自己也不知。

前者百種千樣,即使到頭來沒有藥醫,也是知道因果,懂得為了什么,才會一命嗚呼。后者才叫冤枉,別說知道病在哪里,就連自己哀哀而死,怨天尤人,也不知道那致死的鬼,是哪一個。

所以,古人寫過一個故事,說某家人自己不謹慎,灶臺邊亂放柴禾等易燃物。有人路過說:你這灶頭容易被風吹出火粒子,點著了,可不好玩,還是早點改改灶口,再把那些柴禾挪個地方吧。結果,那家人不僅沒聽勸,還認為說話的人,說得讓人不愛聽,忌諱什么燒啊著啊,把人給罵走了。

說話的人是可以罵的,但火災的危險可沒消失。過上幾天,忽然大風天氣,果然火苗蔓延,將柴禾引著了,一下子火光彤彤,熱浪滾滾,燒得人大驚大叫。好在旁邊鄰居知道輕重,帶著水桶撓鉤,一起上陣救火。待到一切平息,已經是第二天的清晨了,那家人看著救火的人,個個灰頭土臉,心里感激不已。顧不上收拾殘局,先借了旁邊的棚子,買了好酒好肉招待大家,席上還嘴里不停地說著感謝話。

救火的人固然是值得感激,但若是早早聽了前面人的話,豈不是能夠避免后面所有災難呢?可到了感謝宴席上,能夠被記住的功臣,卻只是事后亡羊補牢的人,而那個早早指出問題,卻被罵出去的人,還有誰會想起呢?

得病也是如此。

不生病的時候,人是記不起自己身體的,唯有生病,才讓我們在難受中,知道生病了。

這里就不再重述蔡桓公與扁鵲的故事了。

千百年來,知道這個故事的,恐怕也不在少數,可真能夠聽從告誡,及早預防,避免小而大,少而多地生病,又有幾人呢?

而且,即使是真正生病的人,又有多少是能痛定思痛,一場病后就改弦更張,從此避免不健康習慣,做一個事事講求適當的人呢?

我們的每一次恢復健康,雖然不一定再如從前,可要是從此刻開始,那就意味著今天,便是未來可能的開始。

所以,病是人生難以避免的痛苦,自然也不會輕易消除,真正要做的不是消滅「病」,而是學會如何看待「病」。

正如一些人所言,其實衰老本身也是一種極為漫長的病,只是它存在太久,我們沒辦法輕易認識到它的存在。

并不是老了以后,就一定衰,也不一定病了後,就一定老。

觀看荷花池中的蓮花,它們的根在污泥之中,莖卻伸展在流水,而探出水面則是那紅、粉、白色的花,還有團團如盤的綠葉。

人生而有苦,可這苦之中,仍可以一點點長出我們的智慧,然后來開解我們對于污泥的看法。

污泥并不是生來就要污染誰,而蓮花也不是生來就一切都在美麗的潔凈里。

當五谷雜糧吃下去的時候,是滋養我們生命成長的靈丹妙藥,但對于身體來說,也是一種漫長的消耗和損傷。

覺悟并不是消除或者創造了什么,只是我們理解了這種日常,從而進一步明白每一個當下,到底在哪里存在。

當下是沒辦法尋找的,因為尋找本身就是一種當下,我們無法測量流動的水,因為我們手中的尺規也是時刻存在著變化。

我們的身體和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

因此,才會對每一句充滿智慧的言語,深懷謝意。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