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青橘

吟詩誦詞,是一定要有點孤寂心境的。如果沒有從容面對時間的念頭,則寂寞中恰如天火焚身,鏡中所見,也無非都是紛紛擾擾,無處安定的一個世間人而已。

不過,這種心境執著了,也會落入魔境。

自憐自哀,自愁自怨,將那個自我,看得太大,而把世界看得太小。

讀日本詩人松尾芭蕉的一首俳句,如是說:

「晚秋景寂然,

賴有青橘裝點。」

其實,我開始讀俳句,是有一些摸不到頭腦。

如果將它們當作唐詩宋詞去看,是總覺得別扭的。即使有一些小令殘語,似乎和俳句有些相似,但這終究不是能比附而獲解的。

后來,讀了一些關于這些歌者、俳句詩人的傳記,便漸漸明白,讀這樣的詩歌,必須先得到文字背后的情景。若是用學術一點的語言來說,就是要有其社會文化心理的背景,才能明白,這種短句,為何會成為一種詩。而這樣的短句,又如何成為一個國家人群的心愛之物。

所以,讀詩,如果只是依賴于翻譯,往往只能品嘗那味外之味了。

而且,讀詩也必然要花費大量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自然注釋是有的,解釋也是有的,甚至連那難以解釋的背景文化也都是有精準解說的。可讀了這些箋注,我們所知的無非是關于這首詩的知識,而不是「詩」之本身。

涵詠之,反復之,由外而內,由內而外,讀詩最終如同讀人。山水浩蕩,仁人風長,最終我們是在通過一個人的眼睛,去看到我們未曾了解的世界。這樣的世界,是豐富而獨特的。而經過這樣的體會,我們所得到的,也沒有什么遺忘或記住,而是只剩下我們自己對于自己生命的觀照。

要想做事,每天大事小情,總是不會間斷。

但我們的生命,往往不會在這些事上得到什么進益。事情成功了,似乎也就成功了,事情失敗了,好像也不過失敗了,與我們本來的心,不會有什么影響。好像在大街上,忽然因為擦碰肩膀、踩到腳趾而對罵三個小時,幾個月后再回想,甚至連那個如同殺父仇人的對罵者,我們也只剩下一個囫圇的印象。

一個人的生活,本來是自己的,剛出生的嬰兒,并不去理會外來的評論比較,他的眼前,只有自己所想所思,而對于那個抱著他的人,也是無條件全身心的信任。毫無疑問,即使他弱小無力,無力對抗外界風雨,也終究是在過著自己的生活。

但隨著年齡變大,受到了人群中的教育,便漸漸失去了自己的主見。

這個時候,我們難免會想,這一天忙碌的生活,到底哪一分鐘是屬于我們自己的。

每天都要去做的事情,我們為何要完成,為何要接受批評,為何要得到表揚?

此時,我們寧肯讓碎片化無意義的影像來控制我們的時間,也不肯給疲憊的身體,一點休息的時間。

我們只覺得時間不夠用,可有了時間,我們卻又害怕在其中獨處。

讀詩是浪費時間的,即使它所謂的「浪費」時間,也不過是我們一日生活中的十多分鐘。

佛陀的弟子聽了老師那么多的教誨,但卻從來沒有看到佛陀將哪一位弟子,帶到涅槃。

佛陀這樣說,因為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

自己的事,所以才更要做好,對吧?

也許,我們珍惜的、忙碌的、不舍的、拼命的,卻從來不是自己的事;那些逃避的、冷落的、恐懼的、麻木的,才是自己已經無法逃避的生活。

可我們該怎樣做呢?

也許什么也不用做,只要你愿意在讀一句詩開始。

「松風繞屋吹,
秋將歸。

蚌殼蚌肉苦分離,
秋將歸去時。

晚秋景寂然,
賴有青橘裝點。

大海波翻,
銀河橫掛佐渡天。」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