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出路

我們以為的傳統,有時只是一種短暫的文化留存而已。比如說,我們都知道的拉麵,或者速食麵,往往在國際文化區分中被認為是日本的符號性食物。但真正的傳統日本文化里,最習慣的食物其實是稻米。麵食真正成為大眾所習知的食物,並帶上國度色彩,則要在二戰以後才慢慢被形塑而成。

事實上,最初的變化,來自於麵包這類面試製作方法的引入。但最終佔據上風的,並不是那些想要依靠學校午餐計劃推廣的麵包,反而是這些在合法邊緣,不斷試探,不斷嘗試的街邊小攤,給大眾奉獻出的拉麵。

至今,拉麵已經成為日本街頭巷尾都可以見到的民族小吃。

我現在還記得《齊木楠雄的災難》中,那句:哥們兒,去吃拉麵吧。

而拉麵重油重鹽的調味方式,也是因為最開始的銷售對象,是那些需要大量補充體力的建築工作者。或許可以認為,所有清淡的調味,都來自於不斷適應營銷變化的改良,而非是堅持傳統。但這樣「近期」的食物,仍然變成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符號,并且將其看作一種傳統,不再覺得它有任何舶來品的氣息了。

湯用彤先生在研究外來文化對本國影響時,也是如此得出結論。佛教帶給中國傳統的影響,並不是中國文化發生演進的根本原因,任何文化自身都有其演變的邏輯,外來文化必須經過一次改造,然後纔會在這種漸進的文化自身演變中,得到一席之地。換言之,當本土文化成型以後,便會有自身的因果邏輯,不可能僅僅依靠外來強力,就改變整個民族文化的特徵。

同樣的問題便在於此,即使麵食已經成為日本飲食的主流,但這並不意味着日本人就成為西方文化的附庸,恰恰相反,麵粉引入推廣,所帶來的是日本文化的豐富。這種引入的麵食推廣,最終還返回到美國本土,進而成為一種得到世界範圍認可的食物風潮。

所以,當我們看待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一條街的文化特徵時,最有趣也最有效的切口,其實就在這些日常小吃里。也是在這種場合,纔會得到一個更為準確的認知。一個外國人能不能融入異國文化,或者說能不能真正理解對方,往往就看他是居住在一個外來者的同溫層里,還是能夠打破自身文化限制,徹底融入最基本的食物文化之中。

一些地方的傳統風俗也是如此。記得當年某位考古學者,去往中國西南考察,當地人便在接風席上端來一碗傳統食物。

那是什麽呢?後來的記録里并沒有寫,事過多年,他只是說,因為無法推拒,他一下子喝乾了整碗,然後犯噁了三天三夜。但這種態度卻讓當地人很開心,因為這是「自己人」了。所以之後的日子,他工作得很順利,接觸到的人,對他再沒有多餘的戒心,反而熱心帶着他到想去的地方。他至今不後悔當初的決定,但也從來不願提起那碗中的任何細節。

受苦了,先生。但這就是文化。人們往往在食物中,得出對方是否同類的結論。《基督山伯爵》中,不是有這樣一個讓人深刻的情節嗎?

多年以後,當初的情侶重新見面,有所覺察的軟弱者,哀求地看着那過去摯愛的情侶,她如是說:

阿拉伯有一种動人的風俗,凡是在一個屋頂底下一同吃過面包和鹽的人,就成了永久的朋友。

飲酒也是這樣一種類似的表達,只是它更加濃縮,更加霸道。

共同飲過酒的人,往往便收穫一段共同的記憶。只是很可惜,單純的飲酒,在我們的文化中,漸漸淡去了。如今的酒桌,很多事,也不再單純。人們不是因為想要共同飲酒而在一起,他們喊來酒,無非是讓它化作一種粘合潤滑藥劑,讓兩撥此時無交集,未來也無交集的人,有了虛假的熱情。

真正飲酒的人,無需勸酒,更不用酒令懲罰。

那篇讓人難忘的《飲中八仙歌》,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表情。飲酒不是讓他們混為一灘醉泥,反而讓這些獨特的人生,有了不同的表情。他們似乎聚在一起,卻又各有各的理由,所以這是意氣相投,而不是酒精麻醉。

李白得到問月之囑,便讓自己的詩,留在了飲酒之中: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李白是文化符號了,他確乎成為一位歸去的仙人。人生的寂寞里,便有了李,也有了杜。這是我們身處而根系的文化,給予我們的恩賜。來自於痛苦中開出的花,而一年一年,伴隨着後來之人。古月今人,桃花開合,春而秋,終而始,我們看到的,便是偶然的遇合,在文化長流中,逐漸融入匯合,漸漸化作那未來的可能。

是島外的風,改變了這座島的氣候嗎?

是島上的人,漸漸有了自己的適應,而又不曾改變一些生命底層的印記嗎?

我始終有所疑問,而又不可遏止地相信,一切來由,自有它的去路。

前些日子看過一篇文字,說得很好,不要加油,不要呼喊,當我們將自己救助的鳥兒放歸時,別以為它們沒有立即離開,就是有什麽問題。給生命自由,它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鳥兒飛走時,難以看清,但剩在地上的鳥籠和幾根飄落的羽毛,證明了一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