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難易之間

這世間總有一些東西是做不來的。這樣說,可能更不清楚。我的意思是,有些事不是說了,懂了,然后就是做了。舉個例子,人人都知道告訴自己的仔,要當個好人,不要做壞人。可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壞人,這種事情真討論下去,已經進入哲學的殿堂。但對于每個人來說,到了臨死那一天,恐怕都很難說自己是好人,還是壞人。可牧師說,你懺悔吧。我們總能想到自己覺得虧心的事。可見,做好人做壞人,很難去明白,也很難去做。但如果說,不傷害到某個具體的人,不做讓自己虧心的事,卻很容易懂,也很能去實現。

再舉一個例子。

我們常常自己說,也聽到別人說,要自信。可這句話,我可以很容易說出來,我要自信,我要自信,但自己什么時候開始自信起來,恐怕又是到了自信的時候,才明白「自信」這個東西,到底是什么。以此例推,則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概念、道理,都很容易,但真正身體力行,確實明白了,懂得了,成了自己心中的東西,則往往已是大半輩子之后的事情了。

王陽明是明代最有名的儒家大宗師,他在龍場悟道,自己說是經歷了九死一生。但后人所了解的,無非是平平常常的四句話:「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但就是這樣的四句話,同樣要被他的后學論來辯去,似乎也總是不知所以。可見,道理不能僅僅通過聽到,就算是自己的。

古人說天人合一,后來的人也說,中國的哲學最講求天人合一。但到底什么是天人合一。我自然不是在講哲學,但從粗淺的理解出發,我認為所謂「合一」,便是通過自己切身的體驗,來不斷將外來的「學」化為自己的「行」,也就是說,一切的「道」最終要成為我們個人的「己」,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當我們自己確切的相信并且按照這個一以貫之,終生行之而不悔,樂在其中,則所謂的道,也就真正具體化在我們自己的人生中了。

比如說,蔡瀾先生總結所謂「會做人」,并不認同會做人就是懂得看人臉色,他說,「做人就是努力不看人臉色,做人,也不必要給別人臉色看。」

前者是一種對自己的認知,后者則是將這種認識推延擴展到其他人的身上。

前者是觀,是定,后者就是慧,就是行。

所以,現在的所謂動物保護,為什么會遭到一些人的反感,正在于此。

所謂惻隱之心,為什么僅僅會作用于動物之上,則更值得我們去深思其中的道理。

這也是儒家靜靜講仁者愛人,但絕不走墨家兼愛路徑的思路所在。善行本身要踏踏實實,走在我們心里,不能憑空去告訴一個人要愛另一個陌生人,更不能說,去愛全體人類。只有從心中的惻隱之心開始,先愛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然后再老吾老、幼吾幼,這樣擴散到朋友、鄰居,然后才是同族同鄉,進而為國家,為天下。仿佛走在夜晚樓道之中,我雖然知道終點何在,但也必須依靠手上所抓緊的扶梯,一步一個臺階,才會不踩空跌倒。

人世間,最怕好高騖遠,也最怕不能立志。

因為仁以為己任,則任重而道遠,要成為一個自信的人,已經很難,要成為一個自信的好人,則又更難。

但正如古人寓言所說,天下的事情,有的是似易而實難,有的又似難而實易。

難易之間,我們都該有自己的思索在其中。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