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愛煩惱

煩惱是菩提的意思,我想,大概其中有一個,即是:只有產生煩惱,才會追求解除煩惱的途徑。

《金剛經》全名實為能夠斬斷金剛一般堅硬的智慧,而唯有這種智慧,在佛陀看來,才能夠降伏其心,解脫煩惱,證就涅槃。

能夠沒有煩惱的人,我幾乎沒有遇到。但我確實遇見過一些,看起來舉重若輕,什么時候都輕松自在,在巨大困難面前仍能開開玩笑的人。可惜,這樣的人也是有煩惱的,而這煩惱顯然不能依靠舉重若輕、輕松自在、開開玩笑,就讓人得到消解。然而,就連這樣的人,我自己也是做不到的。所以,有煩惱,并愿意尋求解除煩惱的方法,是一個人能夠思考後的永恒課題。

還有一位父親如此說,他教育自己的子女,也不是沒有忍耐和寬容的。當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脾氣大,不穩定,喜歡走極端,鉆牛角尖。他說,這個時候,就要告訴他,親人們就是你最好的傾聽者,什么話都可以說給我們聽。但在孩子逐漸長大,開始意識到自己情緒的不穩定,并愿意來尋找平衡的方法時。父親又適時地告訴他,親人的心,也很容易被那些冷言冷語所傷害啊。

可憐。

所以,在《倚天屠龍記》的光明頂上,當一群人在四分五裂又回到一起,然后不得不接受毀滅命運時,如此唱頌自己曾聽過的教導: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這種宗教在小說中被描述為明教。

但在歷史長河中,并沒有太多張無忌來橫空出世,拯救這些信徒。

一個個智者或先知,講述自己的真理,然后聚集信徒。信徒們又在信仰和王權的矛盾中,或逃或死,然后一個宗教就消亡了,而另一個宗教又興起了。

但煩惱本身,卻從不會因為某個宗教的興滅而消失。

哲學也是如此,哲學要解決的問題,同樣也在于人存在煩惱。

正如很多人所知道的,哲學這個譯名翻自希臘語的「愛智慧」,思考天地和自己,正是因為我們有所煩惱。

到了今天,煩惱又不單單只是在內心之中存在,同時也有一部分人,身處于難以形容的黑暗之中,內心的煩惱完全被身體上的苦痛所覆蓋,這時候,再簡單地說些什么解脫,恐怕并不容易。所以,歷史上,每次宗教為底色發動的暴力行為,總是伴隨著帶來現實利益的舉動。其實就在近期的一些社會調查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人們選擇宗教的最大原因,就在于從中可以獲得集體安慰,比如說,當一個孤獨老人死去的時候,安頓所有身后事的,往往不是親朋好友,而是一群因為信仰而聚集到一起的信徒。

宗教的歸宿,不在于大地,但它的傳播,總是要依靠落到塵土中的行動。

所以,耶穌讓人顫栗感動,而他的使徒們則切切實實將所有的福音傳遍整個歐洲。

我獨自想這些,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可正如講師所言,佛也無法解決具體的問題。他交給我們的不是一把鋤頭、一塊黃金和一棟屋子,他給我們的,是一種觀察自己和世界的眼光。所以,我們信仰佛,并不應該僅僅相信所謂燒香上供,而是要相信他告訴我們的,正是我們自己內心本來存在的一種自性。

五蘊皆空,正是因為一切都不永恒存在,而我們的愛和執著,正為此而受到難以消解的煩惱。

我當然不是在向你宣講一種宗教的道理,只是在慢慢記錄一些關于自己煩惱的回應。

當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行進在自己防守邊境的長路時,他所想到的,并不僅僅只是一種暫時留存的問題,所以他的文字,才會經歷如此久的時間,仍然被留給了我們。

他說,天下沒任何地方比得上自己的內心……你內心參照的宗旨原則應簡明扼要,足以一次就消除你所有的痛苦,使你在重新面對必須要面對的生活時,能擺脫不滿和怨恨。

我想,這句話讓我們很容易明白一個道理,煩惱存在于每個人心中,我們不得不在某個時候,去認真面對自己的內心。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