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訪談

聽一個有記憶的歌手訪談。

(一)

一個人能賺錢,一個人會賺錢,一個在吃苦的過程中,學會了怎麽賺錢。

他一定更自信,也更容易接受命運本身的安排。

(二)

我們看到的是亮麗光鮮的包裝,但一個人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在乎自己。

唱搖滾,似乎更加藝術,也更加個別。

唱情歌,就會陷入到庸俗的泥潭,成為一種工具。

但無論是哪一個,在生存面前,往往都是妥協和妥協之間的較量。

(三)

工作就是工作。

賺錢就是賺錢。

我們可以彎下腰,決定賺錢,但彎下腰的自己,仍然是自己,而不是別人。

若是迷失了,也就彷徨了。

失敗會在成功後開始,而開始也就是結束。

(四)

過了四十歲,人會更相信某種冥冥之中的道理。

若是在古代,大家可以求神拜佛,或者默默遵循一些功過格,起碼要行善積德。

所以,有一種信仰,可以更容易接受此時的知己。

而若是一個無神論主義者,同樣需要去弄清,自己是處於什麽狀態之中。

因為,到了四十歲,我們差不多就已經快要接觸到某個邊界。

我們的能力邊界,或者說命運給予我們的命運邊界。

(五)

賺錢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停下了,剩下的是一種慣性和衝動,而不是需要。

但這句話永遠不可以在沒錢的時候說,正如我們沒有力氣反擊,就不要說自己慈悲為懷。

人生確實需要放下。但放下之前,先要在背上放一些東西。

正如快樂的前提,是你不快樂。

(六)

人生無法強求,但也總有起起落落。

有時候,你拼命爭取,卻最終一事無成。有時候,你主動轉向,命運又會給你曾經最想要的一切。

名利兩個字,永遠不是說放就放的。

只是我們總在心中,將名的一部分化為「榮譽」,將利的一部分變作「能力」。

你喜歡什麽,什麽就會來到。你渴求什麽,什麽就要遠離。

人生大致如此,但也偶有偏差。

(七)

表達總是無法傳遞出理解的萬分之一。

但你可以通過手指,看見天空的明月。

所以,一個人可以寂寞當時,卻依然能對未來的知己,給予最大的信任。

「葛生蒙楚、蘞蔓于野。予美亡此、誰與獨處。」

葛麻生,覆于荊棘,蔹草長,蔓延四野。我的賢人逝于此,有谁与我的孤獨相處?

即使那個時代早已消逝,而那時的人,也如玉如思,無法追尋,不可求見。

但在這萬物生長的季節,依然讓人能在這些字句里,聽見某個無名的人。

我聽訪談,固然可見,固然可知,但在這光影的遊戲里,我們難道不也是時空之外的一次偶遇嗎?

但我仍能聽到一些,早已迴旋在自己心中的回聲。

(八)

放下一些比較,人生便得到了一種坦然。

高低貴賤,無非有一種背後的邏輯。多少進退,也只是一種人我之間的價值分別。

春秋時有位很出名的理財專家白圭,他「樂觀時變」的故事因為一句話很有名:

「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其實人生本該如此。

飢餓的人,當然會吃飯;吃飽的人,當然會好閒。

何必彼此瞧不起、看不上、說不得呢?

一個人做一件事,當有了自己的理由,並且反復捶打,猶如鋼鐵一般堅定。那一切更多的解釋,都是徒勞,或是禮貌的應付了。我們的提問,這時候,就只是一種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生。

(九)

大道理可以,小道理也可以。

人不必在高尚中求活,也不必在低俗里打滾。

讓你高尚的人,往往不那麽高尚,給你打鷄血的,也時而露出些襠下的破綻。

你為了高尚而活,就要為了高尚,而失落自己。

你以為低俗是朋友,低俗也遲早要抱着你在泥塘打滾,「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

很多時候,我們自己的幸福,很紮實。但相信這件事,並不容易。

(十)

活得通透些,很難得。

我知道的幾位歌手,當年都風光一時,實在是站立鰲頭的風雲兒。

但如今看起來,一位在養老,發發片,會有種彼此都努力喜愛、喜愛努力的錯覺;一位總是在是是非非的嘲諷裏,慢慢被遺忘,但他確乎沒隱藏過任何自我,開始即如此,後來也如此;一位戛然而止,破鼓萬人捶,似乎那些你來我往的風光,都只是掛在身上的玻璃盔甲,人大於作品,人就會成為符號,作品大於人,作品便成為人永恆的象徵;一位就是這位訪談的主角,平平淡淡,你盡可以評論,但評論與他本人,並無相關。

(十一)

到了某個階段,你就要看看窗外,陽光下的自己,到底需不需要停下來。

過去種種,在生存之外,還能剩下什麽。

我不再餓肚子了。

我有了自己的家庭。

我可以安身立命,也可以認準自己畢生要從事的事情。

於是,你就可以停下來了。

不那麽着急,不那麽升起,不那麽有人催,也沒有了一切的風光。

有的人是被拋棄後,才明白這個道理。

有的人是因為病痛,才開始有所感悟。

有的人,則更幸運,他自己有自己的節奏。

(十二)

這不是佈道。

事實上,一個人從那風光無限、緊張刺激的生活里退下來,總有那麽一些不適應,一點點遺憾。

但人要這樣走,往往既有自己心中的堅持,也有路本身的方向。

我們總是這麽磕磕絆絆,妥協和妥協之間不斷較量。

希望你不會失落自己。

就算失落,也沒關係,只要心存善意,不拒絶光明,大概就始終能回到自己的心中。

這就是我為什麽在一開始要說,到了四十歲,便會開始相信一些冥冥中的道理。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這句話有其超越宗教的道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