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最偉大的發明

能讀書的人,未必是喜歡讀書。喜歡讀書,卻也未必就是「喜歡」有書讀。

印刷術大規模普及前,書是極其珍貴的。若不是時與地之恰好,恐怕終其一生,所能見到的文字,也只是一些零零散散,生活日用處的符號罷了。

明朝宋濂寫過一篇《送東陽馬生序》,便是專門回憶當初讀書生涯,那已是元末明初,卻依然很難讀到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這樣的讀書,這樣的借書,便是宋濂無法忘卻的回憶。

抄書便是人力複製,原本就是窮學生的必修課。到了近代,有了公眾圖書館,終於讓沒錢人能好好看書了。

提起圖書館的起源,大概能追溯到古希臘時代,而亞里士多德、亞歷山大大帝的圖書館,直到今天仍然是讀書人的一種圖騰。古代中國,同樣建有這樣的機構,在漢代的時候就已有類似的組織。但我們今天習慣的圖書館,仍然是現代文明的產物。它更加普及,也更加便利。

一個城市的文明,往往見於其公共機構。

比如說,漫步于一個城市,若是連厠所都難以找到,恐怕旅人的觀感,並不會太好。起碼是這裏更加原始,有未受打擾的寧靜,卻也有蠻荒本身的殘酷。

圖書館,同樣意味着另一種文明。

它更多是一種平等。無論窮富,無論職業,也無論膚色性別和年齡,每一個人,都可以憑藉「人」的身份來這裏讀書。

記得美國著名的飛機設計師,曾經組織製造過U2的“臭鼬工廠”凱利·詹森,就受益於當地的公眾圖書館。一個來自瑞典的貧窮遺民家庭,能提供給他的唯有最大的愛,而關於飛機的一切知識則來自於閲讀,來自點燃他興趣的幾本圖書館里的書。

柏拉圖在自己設計的理想國度中,搭建着一個恆定不變,合乎自己理念的框架。在那裏,所有的統治者都是嚴厲而仁慈,聰慧又勇猛,他們彼此不爭鬥——柏拉圖認為統治者內部爭鬥,才是毀壞整個國家的根本因素。而除了統治者的其他人,都是牛羊一樣的下等人,他們既不應該受到教育,也不應該得到命運改變的機會。

在柏拉圖的世界裏,不會有公眾圖書館。

我不認為這樣的世界是一個理想國。

簡單的比較,然後給出一個自己傾向的大案,那只是感覺,而非事實。

讀書不是為了接受,也不是為了反駁。

正如千古以來,人們讀了陶淵明的詩都覺得好,不是因為他苦心孤詣,巧妙設計,而是陶淵明的詩就是陶淵明這個人。

很多關於中西比較的文字,往往容易陷入一種想象的陷阱。關於想象中的彼國,若不是充滿邪惡,就是仿彿黃金國度。西邊說東邊好,東邊也說西邊好,到底那裏是這個「東」或「西」呢?

當地理上的距離,仍然是人們難以逾越的鴻溝,我們的想象便往往止步於書籍。

當然,現在則是影視多媒體,乃至更便捷的互聯網。

可就算互聯網,也不能輕易打破彼此的想象,比如說,我們去往冰島旅遊,你肯定先去的是那些被一再介紹的著名景點,看的是那些典型的冰島人,吃的是那些典型的冰島美食。這讓我們終究是一個異鄉客。

在互聯網上也是如此。我們可以輕易通過某個軟體、平臺聚集世界上各個國家的人,但誰又真正瞭解,另一個國度的「自己」網站嗎?

工具延長擴大了我們的視野,卻無法代替我們思考,更不能讓我們立刻有所感覺。

讀書又有什麽不同呢?

公眾圖書館只能給出一個平臺,但裏面的書,你無法決定。

當宋濂在寒冷的天氣裏,去借書的時候,他能選擇的只有自己腳步所及,又可以借到的書。我們如今遊蕩在網上,也只能在我們的心理界限內,去找尋自己以為的全部。

我們讀我們喜歡的書,於是也就在這個「喜歡」之中,漸漸塑造了自己。

這是關於小時候要吃胡蘿蔔、菠菜的勸告嗎?

並不是。請放寬心。人生太多不自然,我並不想讓誰再添加一些額外的壓力。

「江海漂漂共旅遊,一尊相勸散窮愁。夜深醒後愁還在,雨滴梧桐山館秋。」

白居易的一首詩便放在這裏吧。

所謂青衫相勸,都成了過往煙雲,如今的身邊,除了幾本書,又向何處尋覓白居易的痕跡呢?

但我就像感謝這些詩人一樣,懷念着兒時所經歷的圖書館,幾行書架,陳列的書並不多,可那終究是一種關於書的世界。

你若問我,讀書怎樣?

我也無話可說。

解釋太多,也就歧路亡羊,不可究尋。定義常有,可定義與我們自己又有何相干。期待憑藉自己理念來改變世界的人,太多太多,但終究這些改變,無法是證明了當初那個想法,太過輕易,太過自以為是。

我只是覺得,當我們到一個陌生城市,即使不懂得當地語言,也不能閲讀那些陌生的文字,也不妨去找找當地的圖書館。看看那裏,能不能容許外來人的進入,看看那裏,願不願意承諾圖書即是一種生命,開闊、公平、接納每一個人。

最簡單的,就是最豐富的。

最無所求,也就讓每一個人得到自己的追求。

我喜歡這樣的讀書,也喜歡這樣的公眾圖書館,但記憶畢竟不太牢靠,所以請回到自己的天地吧。若是你也喜歡,不妨只有徜徉,盡情享受這人生最大的快活。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