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神仙食粥

朱振藩先生提及敦煌殘卷中有唐人記下的一份粥品,便是原始面貌的「神仙粥」。

其配方云云:

山藥蒸熟,去皮一斤;鷄頭實(即芡實,鷄頭米)半斤,煮熟去殻,搗為末。入粳半升,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或韭子末二三兩在內,尤妙。食粥后,用好熱酒,飲三杯,妙!

至於作用,據文章轉引,似乎來自於古時修道求仙之人食方,因此是有「善補虛勞,益氣強志,壯元陽,止泄精」的作用。

而朱先生的文字又接連引用諸多食粥之妙方,也都是用處極夥。

說起來,從小到大,沒有吃過粥的人,總是極少的。若是因為文化所致,並不以食用稻米為主,則又當別論。但真正喜歡吃粥的,往往並不多。南方有生滾粥,也有用渾熱的粥水來燙煮火鍋的,其最終都要湯湯水水,將那涮過原料的粥吃下,才算真正吃完了這趟火鍋。

但也有人,並不喜歡這麽多原料,反而追求小火慢煮,講求火候,而不在那添加的諸多滋味。

粥,煮得夠時候,便淡而有味,這味道並非有意添加,只是米和水的結合,加上時間的氤氳,便有了一種超出一般體驗的熨貼。

如此寫,倒不是要為粥來正名,其實便是爭吵贏了又如何呢?

食粥者眾,正如喜歡牛排牛奶,未必不是各有各的水土。

日本的餐廳有懸掛「身土不二」招牌的,第一次接觸時,我並不知道這究竟意味着什麽。

當時一邊吃,一邊聽對面老闆講這個詞,這才知道為什麽如此寫,如此懸掛。

這「身土不二」來自佛經。但其原意卻與食物無關,佛經是用來表達,一個人的因果影響無法分開,身與土正是說因與果。但到了近代日本,從西方傳入的科學內容,漸漸與本土的傳統相結合,出現了一批早期的科學家,他們所研究的內容便包括食物和人身體健康的關聯。

若是瞭解一下當時的文化,便能知道,這與受到外來文明衝擊的其他國家一般。都有全好派和本土派,全好派就是對方在軍事、經濟上的勝利,就是一切都好的結果,所以我們要學着吃牛排、牛奶、麵包,這些才有益於身體;而另一些人則更堅持原本的傳統。這種不同的觀點遺留下的痕跡,就是如今日本食物多樣化的原因之一。

那麽「身土不二」在日本所受到的提倡,又是怎麽一回事呢?

其實簡要的過程,大家可以查閲一下維基百科(身土不二),我這裏不過多摘録了。更簡單地說,就是近代日本,在中西文化交碰中,從佛教引入詞彙,並且賦予這個詞彙以「人應當多進食身處的土地生產的和應節的食物」的新意。

到了如今,也就變成了一種將食物與本土、此時聯繫到一起的文化傾向。

這其實是符合我們直覺認識的。

畢竟,每個人的口味都是來自於幼兒時的培育期。無論從生理角度,還是從心理角度,這都是一種理所當然的事情。因此,當一個人可以再少年、壯年時,因為其他的理想觀念而改變自己的飲食,卻在老年,不能不回想起自己兒時的口味。

我聽人講過幾個讓人悲傷的故事,而這些都是將死亡與食物聯繫到一起的情節。

人生而可變,但這種變化最終卻依舊要回到原點。

我吃完剛煮好的一碗粥,配了一點園中采來的新鮮腌菜,這雖然不為科學家們所同意,但我還是覺得心滿意足。便走在這屋外的小院里,其實不過十來步就可以繞上一圈的圍墻裏,卻有大好的藍天白雲可以觀看,也有遠山隱隱約約,閃現着樓群外。

幾隻鳥兒飛過,雖然都很尋常,可那聲音卻是鮮活而生動,讓人不覺得有什麽多餘的東西,該在這個被記住。

放下自然很難,我也不認為自己就是得了什麽領悟,但若是在浮生之中,按照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有節制地吃,在將飽未滿的時候,便放下碗筷,說一聲吃好了,這真是讓人嚮往的人生。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