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欒城

擡頭看時,已是昨晚的星,點點不見。

幾許雨霧,雲層下,若有若無,撲在面上,打濕衣襟。

(一)

昔予游廬山,見隱者焉,為予言性命之理曰:「性猶日也,身猶月也。」……「人始有性而已,性之所寓為身。天始有日而已,日之所寓為月。……及其入也,天下黯然,無物不廢,然日則未始有變也。惟其所寓,則有盈闕。一盈一闕者,月也。惟性亦然,出生入死,出而生者,未嘗增也。入而死者,未嘗耗也,性一而已。惟其所寓,則有死生。……身與月皆然,……。」(《待月軒記》)

這大概蘇轍暮年時的文字,其結構並不為奇,說是為了自己一間軒室而作,其實通篇所追記的,卻是當年所遇某位隱者的話。

後面還記録了一小段,說的是自己愛賞這軒外明月之盈缺,而所邀客人,卻幾番重述此語,終究所得不過是「唯唯」之「徐悟」而已。

人生之不相通正在于此。

我之所好,猶如明月,出沒盈缺,自有其本來道理。我的喜歡,來自于對過去的執著,來自于對自己的明悟,卻不可以認為所有人都是如此。

軒之前廓然無障,幾與天際。每月之望,開戶以須月之至。月入吾軒,則吾坐於軒上,與之徘徊而不去。

這種心境,我是能理解的。但要寫出來,而且對于不理解的客人,還反復說明其中的道理。我卻能看到一顆顛沛流離,不肯輕易沉默的心。從天南返回中原的時候,蘇軾已然厭倦了那些晴雨相伴的日子,所以他緩緩而行。蘇轍則仍有其耿耿之志,急急如火。到了兩兄弟的此時此刻,國事人事,早已反復幾遭,而當年那些風云聚會的弄潮兒,也不再有什么風波,盡歸于塵土。

既然如此,偏偏還要用一己之力去看那海潮,觀那青天。

人生之不相通,或許確實在于此了。

(二)

古詩云:「石上生菖蒲,一寸十二節。仙人勸我食,令我好顏色。」十一月八日四鼓,夢中反之作四韻,見一愚公在側借觀。示之,赧然有愧恨之色。石上生菖蒲,一寸十二節。仙人勸我食,再三不忍折。一人得飽滿,餘人皆不悅。已矣勿復言,人人好顏色。(《夢中反古菖蒲〈並引〉》)

對于神秘學說的興趣,始于少年,而所謂仙人撫我頂般的理想,正如李白所寫下的瑰麗夢幻,讓人迷離不可追尋。

後世佛家的記錄,往往會說蘇軾蘇轍都算是得了道的佛教弟子,而且是被印證過的。

但我們今日所知的二人,卻總是在一種酒醉醺醺,相思而不可相見的情緒中。

蘇軾所寫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我們聽了覺得是愛情,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似乎我個人都把它與愛情聯系到一起。但這終究不是。兄弟二人的分合,猶如參商,可這又不是近代那撲朔迷離的周氏兄弟,可如今卻讓我想起,其中一人的詩句: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這不是為了自己和弟弟所寫,詩句別有來由,但我個人卻又把它與兄弟情聯系到一起,而不是去思考那不得不掙扎在中日之間的鴿子。

人世間的情緒,或許也是如此。

記得關于《詩經》的注釋,每每都要寫明本事,告訴我們這是為了什么,那又是為了什么。但後來的近代研究大家,卻往往拋開這些老人家的嘮叨,而認為這詩歌字句本身,就已告訴了我們全部。

但人世間的情緒,真可以這樣理解嗎?就像我將這些活生生的感情,看作我自己的注腳。

當年還寫過這樣一句話:看朱成碧。

一位朋友看過后,笑說:這不是色盲嗎?

當時心里是不喜的,而且這也不過一種取笑,而非是真正讀后的解讀。

今天的我,卻早已不作如是想了,所謂千里共嬋娟,又何必一定是蘇軾蘇轍?正如這度盡劫波的兄弟,或許也不一定就要在于「義」。

人世間,情感相通,就可以各自隔著大海,祭奠自己心頭的那一方凈土,訴說自己所見所思,反而那些色盲的笑話,讓人可惜其中并無一個人自己的感悟。

(三)

自傳式的歌曲,我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名詞。

但這樣的歌曲,我卻是聽到太多遍了。最有趣的莫過于,同樣的歌,第一個人唱的時候,自然是為了自己而寫,為了自己而唱。但這樣的歌曲,明明自傳,卻又「傳」了他人,而帶起熱潮,在大賣中見出所說的話,不僅僅在于我自己,而還有一個「我們」。

人生到底相通,還是不相通,卻又不可詰問了。

我也想遇到這樣一個隱者。

可這又是自欺欺人了。因為我明知道,蘇轍所寫的這篇文字,隱者有與無,并不重要。對于蘇轍來說,一晚明月,便是過去所聞所知所思所言。所以,當他寫下這段話的時候,他所想的一定不是那位神秘的隱者,更不是今日相見相話的客人。

他寫了自己,寫了過去,寫了生命里的一段刻骨銘心,寫了一生的得失對錯。而今再追憶過去,投入的感情,仿佛放在大海之中。波濤洶涌,來了又去,無論哀痛,還是歡喜,都似乎少了一份鮮艷。

展開一副古畫,聽一首老歌,我們已不需要什么新鮮,也不必太過離奇曲折。娓娓道來,就是所有。

希望你的一生有人傾聽,希望你的生命曾有過月色相伴,希望這人世間的相通曾經來過,而所有不通,也在反反復復的思與問之中,得到理解。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卞之琳《斷章》)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