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背上的兄弟

讀書人自古即有,讀書的方法,也自古就有。

偶然翻到錢穆先生《近百年來諸儒論讀書》,里面幾句話便生發了今天這篇小文,這既是因為讀書,也是因為做人。

文中引用朱熹先生的話,提及宋儒的讀書日程,用意在: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循序漸進,熟讀精思,緩視微吟,虛心涵泳。

之後,文中又對比另一名家的讀書次第表,并從其云「便易之事無過於此也」,指出這樣讀書,至少容易犯兩種流弊:

一是意思迫促,不能有沉潛深細之樂,金魚太要討便宜。
二是自視過高,看外面事理太輕率,易於長成一種傲慢與輕率的態度,不肯虛心玩索。

這篇文字用意甚深,着眼甚廣,絶非對一人一事的批評,因此文章直接點出,他所留意之處在於「那種意思迫促以及自視過高的風氣,似乎已成了四十年來的時代病」。

我之有意于此文,也是因為自己近來似乎往往遇事易怒,好為高明之言,往往有自得之意,不能與人為善,寬以待人,正是自視過高,而又缺少涵容。遇事不能沉下去,遇人又不能保留一份沉默,耐心將別人的話聽進去,或是多體諒,多吃虧。

這自然不是要將自己批評得無地自容,而是一種切實的感受,或者說正遇到迷茫的時候,既不知如何而去,也不明白留下來,能等到什麽。

古人讀書,不在於做一專家,更非要埋頭故紙,滿足於一個收藏家、博雅之人,或是才子。古人讀書,是為了涵養自身,要有一份光明種下去,從而在人生道路上時時能得到這份光明的照耀,尋得方向,堅定意志,得到意義和價值。

人總要尋找意義,這一點並不因為讀書或不讀書,就有什麽不同。也許我讀書少,無法說出什麽大道理,更不會將自己現在所遭遇的困苦,變作一種形而上的思考。但面對生活的各種無奈不平,以及自己所遭遇的失敗,總有一種郁郁之氣,會讓我們反思自己,然後想找到一種意義,能夠解釋過去,然後得到未來。

對此,錢穆先生的建議是讀書不可先橫一個觀念在胸中,當從無所求的態度,慢慢來讀一些可以隨意涉覽的書。

「潛心去讀與自己的著述絶然無關的書,如此才能開拓心胸,增長智慧。」

我自己大概就是無用之事做得太少了。

記得年少時讀書,並未有什麽書目的想法,更不懂那些自古而今的脈絡,也不計較中西古今,只要有字,不妨一讀,所缺的不是時間精力,反而是缺書。所以讀到的東西,雜亂無章,更不是可以有一脈絡可貫穿,但這樣讀下去,反而讓自己與書更親近了。

如今我讀書,慢了很多,當年那種不管不顧,也漸漸沒了。此時的我,已經明白,別說世間的書,就連自己已經買來的書,也未必讀得完。紙壽千年,人壽又有幾何呢?

感慨而系之,這恐怕已不是讀書讀不完的問題,還有一個做人能不能做成的問題。

善於游泳者,橫渡江河,並不覺得費力。

記得古人書中編造了一個孔子的傳說,生動描繪了一個穿越波濤的善泳之人,讓遠處的孔子師徒大為驚訝其泳技。這個人的回答並不魔幻,他說: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赍俱入,与汨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道之也。(這個故事在《莊子》《列子》《說苑》中都有記録)

那麽存心為善和無以為善,其區別也在於此。惡能傷人,善也一樣能傷人,並不在於善惡的道德區別,而在於無心有心之上,這是道家的觀點。但僅僅侷限於有心無心,又並非徹底的化境,一定要達到有心無心之間,化盡有無的差別,心中忘卻再忘卻這種差別,最後無可無不可,與天化,也與人化。

讀書是為己的工夫,並不一定讀了就要有用,更不用說用之與人辯論。我曾經為了和人辯論,臨時去查書,這也是一種自己修養的欠缺,即使到了現在,我還是容易與人辯論,不肯輕易默然。這自然不是好事。但既然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便也要看到這陰陽兩面,原本就是一體。他人所說,即使有紕漏欠缺,也是其個人的見解,觀點雖然有些許差錯,但這份態度卻依然不可輕忽。這也是為什麽人要傾聽的原因,若將沉默是金,或懂得傾聽,只當作一種社會社交技術,那就大錯特錯了。

自己才是最根本的核心之處。我們其實既改變不了世界,更改變不了他人。知道雜交技術的人,都大概瞭解,所謂雜交選育,往往都會出現一些退化的情況。而現在的轉基因種子,也必須年年提供新品。且不說這之中的人為商業考量,只說這種子本身,我想這就可以讓我們懂得一些,所謂的改變到底是什麽。

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而這遠比所謂的改變世界要難。正如要你捐一些錢給遙遠的陌生人,更容易。但讓你去主動幫一下自己身邊的人,卻很難。因為前者只是一種輕易發生又輕易斷絶的交易,後者則需要改變自己的生活。對吧?觀看一幅畫,所需要花費的,總要少於創作一幅畫的時間。批評別人,總是很容易就找出錯誤之處,但若是面對自己呢?且不說,沒有鏡子,我們根本發現不了自己臉上的米粒,就算是看到了,我們大概也只是輕輕擦掉,抑或笑笑而已。總不會來給自己上升到什麽道德高度,然後再聯想到什麽人品性格。

所以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當真不是一句空話。它的道理,往往體現在我們忘記的時候,比如現在的我,知道道理,卻依然在犯錯。

改變自己就是這樣難,對不對?

一個小姑娘在路上艱難前行,她背着自己的弟弟,這讓她看起來更吃力了。

「你累不累?你背那麼重的負擔一定很累?」

「不累。他不是負擔,他是我的弟弟。(No, he’s not heavy; he’s my brother.)」

這個故事據說來自James Wells牧師所著的《The Parables of Jesus》。

你改變自己累不累呢?

我的回答是:很累——

但他是我的兄弟啊。

你也一定有這樣兄弟般的自己,背着他累不累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