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瑩
姿瑩

朗讀的人。女性主義者、性與性別場域社會工作者。喜歡閱讀、寫字,正在學習尊重自己的時間。近期的長遠夢想是在台東都蘭開一家魔法堂,兼文具店及耍廢空間。 工作聯繫:litzuying2023@gmail.com。

創傷工作坊於表演藝術工作者體現的可能性與反思

本次體現工作坊主題為創傷工作坊於表演藝術工作者體現的可能性與反思,希望了解創傷工作方式帶給表演藝術工作者的感受,以及思考相關工作方式與女性主義的關係。

本次工作坊有以下幾點發現:

  1. 表演藝術工作者在訓練過程中,較少有身體界限的覺察;帶來的影響可能是界限(被)(破壞),表演藝術工作者在過程中,可能因此出現四種創傷反應模式(4F),包括:順從(freeze)、反抗(fight)、逃跑(flight)、討好(fawn),或是亦有可能為其他因應方式。

  2. 參與者提前知道要在團體中示範,或是參與者在未知的狀態下,突然被要求示範時,都可能帶給參與人員非預期的影響。這可帶領研究者探索,從女性主義出發,延伸討論「同意」(consent)的脈絡,也就是同意的有效性、時效性、空間性等面向。

  3. 工作坊採取的工作原則,源自居北美洲的白人發展出的工作方式,當體現在居東亞的人身上時,身體歷史的不同可能產生什麼效應仍有待觀察。研究者發現或許「華無式家族治療」中環境與人的交互作用、太極之陰陽等概念可進一步闡述相關研究經驗。

  4. 以研究者本身來說,在工作坊中,研究者的身體更感知到帶領團體須負荷一定能量,研究者如何自我照顧,也就是研究者如何透過呼吸、環境定向等方式回到當下,以自我安頓,亦是未來可探討的方向。

研究者自本次工作坊結束後,尚於十月份參加「意圖的力量」出生前與出生心理學工作坊,兩次工作坊之間,研究者的性別認同自女人轉換為女人與酷兒的存在。研究者發現,個人實受原生家庭影響甚深,但個人的能動性可風化/豐化家族帶來的影響。

回到表演藝術與性別主流化,創傷工作坊除能帶給表演藝術者對身體歷史的覺察外,個人的性別認同亦可能於其中發生轉化,體現性/別(sex/gender)是流動的理論。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