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 Chen
Lily Chen

我用文字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給我的種種感受,唯有靜下來好好寫些什麼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最像自己,已經不必再有任何心理狀態的偽裝。 也歡迎來追蹤我的方格子帳號:https://vocus.cc/user/5be04756fd89780001719c13

《瑜伽這檔事》觀後感 —瑜伽墊上的心靈啟發,用重生的心態重啟生活中的寧靜感

「瑜伽」(Yoga)一詞,是連結、合一的意思。直到我讀到了《瑜伽這檔事》,我才懂瑜伽二字代表的意涵。不過,這已經是我練習瑜伽的第六年了,這期間我斷斷續續地自學瑜伽,雖然也跟過專業的老師練過幾堂課,但我的學習都仍止於動作上的模仿,曾經我在每一個動作裡都戰戰兢兢地想要做得標準,殊不知我的極限就在自己的內心。


Avrielle Suleiman on Unsplash

初接觸瑜伽是在我唸碩士班的時候,當時課業繁重,整天不是窩在實驗室就是研究室。生命奇妙的安排,越是忙碌,越是容易感受到自身在時間運用上的取捨。猷記,當時我的室友兼好友某天詢問我:「我們要不要一起去修大學部的體育課,去動一動筋骨?」於是,我和她在取得授課老師同意後便加入了每週連續兩堂的早晨瑜伽。


每週一日的早上八點鐘,我們允許自己暫時先放下研究,不論是論文卡關了,抑或是實驗毫無進展,我們都按表操課地準時到瑜伽教室報到,換上了輕鬆的運動服,同時也在一時半刻卸下了研究生的身分,我全然地跟隨著老師的動作企圖放鬆身體。


「放鬆」對急性子的我來說真不事件容易的事,明明來到了瑜伽墊上,跟隨著老師的動作和指令,但我的心沒有在做瑜伽,它依然困在研究解不出的統計方程式及執著之中,因此,當我想得越多,也就動作得越勉強。


「瑜伽」(Yoga)一詞,是連結、合一的意思。直到我讀到了《瑜伽這檔事》,我才懂瑜伽二字代表的意涵。不過,這已經是我練習瑜伽的第六年了,這期間我斷斷續續地自學瑜伽,雖然也跟過專業的老師練過幾堂課,但我的學習都仍止於動作上的模仿,曾經我在每一個動作裡都戰戰兢兢地想要做得標準,殊不知我的極限就在自己的內心。


本書的作者是一名瑜伽老師,在書中的《鏡瑜伽》的章節她分享了自己在接受師資訓練時的瑜伽教室是沒有鏡子的,沒有了鏡子便無法時時看見自己的動作是否正確,起初她十分的焦慮和恐懼,但最終仍在老師的帶領下體悟了心念必須與體位法合一,並同時去除不斷批評和審視自己的聲音,唯有如此,方能更專注於心靈深處的感受,作者張以昕說:「我這才領會,許多恐懼都與事實無關,當事情真的發生時,並不會令人恐懼,心所製造的情緒和幻想才是恐懼真正的源頭。」讀著她寫下的感悟,我竟然心有所感,彷彿她以自己的人生經歷照映了我的內心所需。


Ginny Rose Stewart on Unsplash


來到墊上練瑜伽的我往往會有許多思想浮現,「你的第一個念頭,就是你人生的體位法,也是你的態度跟慣性」,在瑜伽墊上的我如今常用書中的這句話提醒自己,因為覺察到失衡,所以企圖把自我拼湊得完整。


「我」通常是一個矛盾的存在,一方面認同自己,一方面也否定自己,但當我開始藉由瑜伽來靜心時,我發現自己出現的第一個念頭若是不利於健康的,身體也通常也會反射出疼痛,有時是積累在肩膀上的緊,有時則是扣在腰間的痠,這些訊號像是在提醒我改變思維,或者是將自己腦海中的思緒全都歸零,如同那句書中所言:「無論你想做什麼,都先在心裡觀想。你要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然後觀想它、信任它,認真做功夫。你的心便會讓一切所想的全部都發生。


所以,當我摸不著頭緒的時候我都會在回到瑜伽墊上找回人生的力量,興許不需要太久的時間,有時十分鐘就能換得一個清明的腦袋,但有時則會需要給自己一段很長且不受干擾的時光。


在瑜伽墊上學習放手,學習反省,學習對自己再更加體貼呵護一些,既然選擇了練習瑜伽,就該連同心一起鍛鍊,避免把對工作及生活的迫切感與不良慣性帶到瑜伽中來伸展,求好心切不是練瑜伽的基本功,我提醒自己放下那個想要控制與對抗的心,與自己的狀態共處,不論現狀好壞與否,我們的內心自有所需要的一切力量。


Jared Rice on Unsplash

《瑜伽經》:「勿用勁,心處於無盡,式子因而完善。」用瑜伽的姿態養心是我認識自己的方式,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情緒,不壓抑、不責備,同時接納自己的傷與痛,與之和平共處,當覺察到自己內心的混亂時,我可以試著去理解和包容自己,因為能愛不完美的自己,所以也能夠愛上負傷的他人,帶著同理心,且不做任何批判,僅是陪伴那些與我生命有所連結的人。


穩著自己的步伐,沉靜於所擁有的當下,當我越勤練習瑜伽,並時時觀照自己的內心時,我總覺得自己有「正在活著」的感受!過去傷痛的一切,早已不存在此時此刻的呼吸之中,我特別喜歡書中的一句話:「吐氣的時候,我們正經歷一次小小的死亡,釋放、放下;吸氣時,重獲新生,得到滋養,活化。」讀著這段字句的時候,我眼中有淚,為著人生的際遇感恩,為著能不斷重生並感受生命美好的日子而感動。


睜開雙眼,離開了瑜伽墊,我想起了瑜伽大師艾楊格(B.K.S Iyengar)論述體位法分為三種層次,一是外在追尋帶來的身體強健;二是內在追尋帶來的智性平和;三是深層追尋帶來的靈性仁愛。雖然仍尚未明瞭自己現在處於哪個階段,或許這答案也沒有所謂永遠的絕對,但是執著於收穫什麼,瑜伽便不有趣了!跟隨著自己呼吸的節奏,別忘了我才是心的主宰。明天再回到瑜伽墊上來吧!不一定會有所謂的標準解答,但那片刻的自由與寧靜,將會是我想要且需要的。


離開墊子之後,真正的練習才正要開始。隨時潛入心的洞穴哩,將於瑜伽練習延續至一天當中的每時每刻。—張以昕《瑜伽這檔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謝謝您在一日珍貴的時光中,撥空閱讀我的文章。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創作,請幫我點擊文章下方綠色的拍手按鈕,您的肯定將成為我的創作基金,鼓勵我持續創作。

假若您願意且有多的餘裕,亦可成為我的讚賞公民,或按下「支持作者」贊助我,感謝您支持創作有價,再此獻上誠摯的謝意!

我將於Matters上持續發布文章,期待我們能以文會友。祝福您日日好日,順心平安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