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鴻璽
黃鴻璽

練拳多年,身體逐漸敏銳,對天地萬物產生好感,喜歡觀察人,漸而親近文字。雖不曾在筆下耕耘,但不可一日遠離書,人生軌跡混亂,跑到北京經營客棧,一走十年,天地之間見自己。尚未不惑,整天胡思亂想,工作之餘,紀錄下生活種種,給下一個十年後的自己。

鞭藏莫及

鞭是重兵,屬於輔助兵器。重兵不開鋒,屬性單純,使力多集中在劈,砍,掄,撩。近半個月練鞭,常常背著鞭四處跑。朋友見了常問:“又開始練劍了?”“不是劍,是鞭”

鞭是重兵,屬於輔助兵器。重兵不開鋒,屬性單純,使力多集中在劈,砍,掄,撩。

近半個月練鞭,常常背著鞭四處跑。朋友見了常問:“又開始練劍了?”

“不是劍,是鞭”

抽出劍袋中的虎尾竹節鞭後,九成九的反應是:“這根巨大的玩意是什麼!?”

一般人對鞭的印象停留在武俠小說中軟鞭,自然而然覺得武術鞭就是軟鞭,可以收起來藏在口袋,遇到危險的時候拿出來在頭頂,尾後,身體周圍甩幾個舞花圈後飛出去傷人。尤其是近年的武術表演裡經常出現這種尾端綁響布的九節軟鞭。

據考證,九節軟鞭應該是清朝末年才出現在街頭,跑江湖者喜愛,賣藝者多,實戰防身者少。軟鞭有七節,有九節,沒有特別規範,最長也有十二節鋼鞭,長短各有不同,環扣處保留空間,有時候增加一些圈扣,甩起來叮噹作響,很是威風凜凜。

傳統的鞭是硬鞭,但一般不特別叫硬鞭。如果到北方一些古老的寺廟還能看到雕像手裏拿的鞭。一般年畫裡門神手裡拿的就是鞭與鐧,不是刀與劍。考究的畫師很細膩的畫出鞭的節扣與鐧的凹面版,可惜最近越來越少看到正統的年畫作品,取而代之的是文創產業做的四不像,門神都拿似劍非劍的玩物了,我們這一代文化凋落的象徵逐漸顯露。

鞭、鐧、錘、撾是同一類型的重兵,技術類似,可以放在一起。會鞭就會鐧,臂力與碗力足夠劈砸重器就可以用金瓜錘,八角大鎚等鈍器。

重兵不像四大主兵刀槍棍劍,鞭本身就不是戰場主角,而是馬鞍旁掛著的備用兵器,揮動起來要帶一股子狠勁,騎馬靠馬力,單人靠腿力,重兵揮出步伐要配合,否則煞不住車,回不了勁兒。

上戰場的主兵其實就兩大類,刀與槍。所謂快馬輕刀,輕刀快馬,衝上去就是一刀,沒有多餘的時間本錢黏纏。長槍大馬也是,咬住槍身就要上身,開合拿札一氣呵成;血擋一轉圈,來回一個窟窿

但是敵兵如果戰備精良,穿戴盔甲,無論是金屬或厚皮革,皆能大大阻擋減弱刀槍的殺傷力,避其鋒,卸其力。

鞭的作用就在開路。主兵失利時,輔助重兵出手,混亂之中舉起鞭往頭盔,肩膀,胸口等處大力劈砍下去,或卸甲,或重擊後產生暈眩恍惚,後續者再次以刀槍伺候。

鞭的製作就是一條粗粗長長的重金屬,為了增加打擊力點與殺傷力,部署了許多節扣,遠看一節一節的好似竹節一般,所以俗稱竹節鋼鞭。傳入民間之後,又加入了虎尾的稱號,或許覺得名稱不夠威武,加入虎字比較猛,又或許覺得一節一節的形象像老虎尾巴,所以名字越變越長,最終變成了「虎尾竹節鋼鞭」。

鞭的基本功不多,進攻六大類:劈/砍/掄/撩/挑/刺,加上四個方向的防禦隔擋。可順步,可拗步,可進,可退,可以配合八大勢,可以左右手輪流,可以單手可以雙手,可以左右手互換,可以正握可以反握。可以的事很多,不可以的事只有一個,不可以過度用腕力舞花。鞭太重,不像劍,手腕手肘圈劍可以承受劍的重量,但是鞭太重,久了傷腕。鞭的重量只能在過渡動作時適量的纏絲擰轉,再多,手腕受不了就崩了。

鞭不開鋒,也沒有尖銳處。刺的時候利用的是兵器自身的重量與加速度。不同於其他銳利兵器,重兵的刺擊不能回,只能連續不斷發力,刺中之後不回拔,擠身上去就再度連刺,單手不足就換手上,身去鞭不回,連綿不絕。傳統拳術中的手去不回的訓練在重兵的邏輯上得到了驗證。

一開始練鞭很不適應,雖然訂製購買時已經減輕了很多重量,但是拿到手上還是感覺承重,不像拿習慣的刀或劍。第一週練完後手腕腫痛,小臂酸漲不堪,後肩胛斜方肌拉傷。但是練兵器有練兵器該有的樣子,如果只是揮舞擺動作,好似小孩拿玩具,不如不練。只能稍作恢復之後繼續練習。大概三週之後突然感覺鞭的重量減輕,拿在手裡的感覺不再沈重,劈砍撩等動作得心應手,加速度的力道也慢慢出現,雖然還在磨合期,卻有不同的感受。

重兵輕用。

不是減少兵器的重量,而是要把兵器的重量練成習慣。簡單明瞭的道理從來不簡單。咬牙把不容易的關卡渡過,除了自己,沒有別人能幫忙。兵器重就重,練下去就感覺不重了。肌肉撕裂再增長肥大的速度不可能在短短的三週有如此明顯的變化,在加上原本費力的部位都是遠離軀幹的小肌肉群。持續練習的感受又明顯改變中,拿在手裡揮動時已經逐漸跟它熟悉了。也許是身體的代償習慣開始改變,後背斜方肌受傷又復原之後,逆把拿鞭也可以運作自如了,只能說身體不同部位的肌群被叫醒了,這種身體的感受只有過了一關才有如釋重負的領悟。

鋼鞭的材質過硬,不像長槍有彈性。降低重量用木頭做鞭,只能選擇專門做硬式棒球棒的櫸木訂做,選用完整的原木部位,整體完成。大翻身連劈的時候如果鞭身劈到地,反饋回來的力量會讓整個手掌發麻,震盪的頻率緊湊短暫,可以想像在千軍萬馬中使鞭,四面八方都可能集中目標,手掌要承受一波一波的震盪反力時需要多大的握力與耐力。學習操練這種重兵器械,真的是給予身體不同於刀槍棍劍的感受,也提醒自己,武術雖然演變了,但有些粗暴的野性依舊存在,只是要不要去挖掘出來而已。

鞭有套路,套路本都是編的。鞭鞭鞭,就是編編編啊。掌握了鞭的屬性,攻防的道理,發力的準則,剩下的,就是自己編一套鞭而已。一套鞭法,把六大攻擊,四面防禦都放進去,加入方向,變化,再來就把鞭藏起來的用法都大膽嘗試。斜身背鞭,把身體來不及閃躲的部位都交給鞭防禦;逆把換手,連擊的過程中,或換方向,或換角度,單手雙手換手自由變化。縱力揮完之後,身體得到的反饋竟然是清爽的,有時甚至有捨不得停下手中揮鞭的錯覺,想把肉體裡的精力用盡再說。

總之,練練鞭挺好的,畢竟暗藏了好東西。

#台北練功筆記

#止戈

原文發表於 2020/08/3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