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鴻璽
黃鴻璽

練拳多年,身體逐漸敏銳,對天地萬物產生好感,喜歡觀察人,漸而親近文字。雖不曾在筆下耕耘,但不可一日遠離書,人生軌跡混亂,跑到北京經營客棧,一走十年,天地之間見自己。尚未不惑,整天胡思亂想,工作之餘,紀錄下生活種種,給下一個十年後的自己。

把雙鉤看了

劉老師長年僑居美國,任職高科技領域,引領產業。難得加州氣候舒適,全年可練武,數十寒暑如一日。這次回台,百忙抽出三週多的時間,帶領我們一群後生晚輩練功。要練什麼?他把雙鉤拿出來後,嚇得我們退避三舍。

久聞劉長江先生大名,聽說今年要返臺探親,順道傳藝一二,北京十月之後已寒,我也藉機南返避冬,趕一波潮流。

第一次見到劉老師是2006年夏天,在南門教室外,當時我不知道他是誰。我們一起在看課窗觀看培訓,劉老師當時跟我講了一句聽似俏皮話的建言:「你們這群小年輕跟徐老師練拳,非常容易得到“眼高手低”的毛病。」

我想他大概不記得那個場景了,我也是在多年後再次看見他的瞬間想起那個畫面。

劉老師長年僑居美國,任職高科技領域,引領產業。難得加州氣候舒適,全年可練武,數十寒暑如一日。這次回台,百忙抽出三週多的時間,帶領我們一群後生晚輩練功。

要練什麼?他把雙鉤拿出來後,嚇得我們退避三舍。

一件兵器四個部份,匕首,月牙,劍身,鉤首。 原本的名字樸實無味:護手雙鉤。

老老實實的表明,就是一對帶了護手的鉤子,用兵器自身的特性補足功力的不足。不知道是武俠文化還是江湖口誤,護手雙鉤逐漸變成了「虎首雙鉤」,甚至變成「虎頭雙鉤」,名稱霸氣十足。

劉老師開門見山就告訴我們,這不像大槍,日積月累攢功夫在桿子上,有功有槍。護手雙鉤這種兵器就是舊時代跑江湖的,第一用造型壓壓場子,第二用各種方式練就能快速上手的攻防,第三,嘿嘿不客氣的就是一把到處都是開峰利刃的兵器,隨手揮揮能傷人,而且不容易被空手奪白刃。

說了這麼多,我還是不想練。刀槍棍劍都練不完了,四大主兵,能明白練通一種就奢望了,怎麼還會想去練雜兵?我默默走開,躲到人群後面。

劉老師見了地上放了四對鉤子,對我笑瞇瞇的說了一句話。我只好乖乖彎腰拾起其中一對,硬著頭皮開練。

三週,不離不棄把路子學完,勉強記得,流暢度不足。行鉤難學易練,坐鉤易學難成。

但坐鉤是基礎。甚至第一個劈鉤就是基礎中的基礎,能練好了鉤法都好了;劈鉤不會就什麼都假。

每次發動,心中都要不斷移情別戀,啟動時是匕首的攻擊,尚未完成,月牙就出動,還沒鎖完,劍身已經劈出,革命還沒結束,鉤子意念已經往回帶。左鉤還沒結束,右鉤已經出動,反覆如流水,意念分散又密集。

護手鉤沒有單練,總是成雙成對的演練。有個要命的過程,就是一開始非常容易刮破自己的小臂。劉老師一句話點醒夢中人:鉤練一雙,就是為了找兩手肘之間的分寸。武術講的手肘,不是突起的那一點,那是肘頭。手肘是一片面積,肩-肘-手三點連成線,動來動去要有分寸,否則自己找罪受。

“雙兵都有共通性,雙鉤最難,雙刀其次,雙鐧(鞭)更易”- 劉老師一直說會了雙鉤再練雙刀甚至雙鐧等兵器更容易,看得出來他眼中泛出了滿滿的哄騙小孩之意,我絕對不會上當再學更多,努力把持著雙鉤,劈撩掄封,撐纏磨剪。

“雙兵熟練後,可單用,戰場本無規則” - 又是一道迷湯,我喝了也不續杯。

三週練完後,劉老師告知,同一套行鉤,拿起匕首就是一套,拿起子午鴛鴦鉞又是一套,以此類推,試問有幾套?

五套。四套兵器加一套掌;投資報酬率百分之五百。他真的很會,不愧是科技人,害我也覺得學了一套會五套,真是值回票價。

其實也只是一套,身領手,手領鉤;變成雞生蛋蛋生雞了。

劉師準備回美國之前,邀請他陪同徐老師一起去驥園喝雞湯,數十個小時的老火干貝火腿熬雞湯,高普林,蛋白質濃度破表,砂鍋停止沸騰後立刻浮起一層濃濃的雞母皮膠質蛋白,喝一碗抵十日功,我們每人喝三碗。席間,劉洺堉先生聊起人工智能與深度學習,Boston Dynamics的機器人結構等話題,這位手持雙鉤,坐五望六的長江先生,也分享了許多矽谷不為人知的晶片發明史與展望,兩位科技人用白話講了很多給我們這種科技素人聽。

我明明不懂AI,聞君一席話,也似懂半邊天

又眼高手低了

#台北練功筆記

#止戈武塾

原文發表於 2019/12/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