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梭 jig1saw1 跨媒介文化計劃
織梭 jig1saw1 跨媒介文化計劃

十二位藝術家共同發問 什麼是香港文化? 如何以共享經歷打開交流空間? 如何超越「走/留」的二元對立,用更闊的視野審視香港人身份? 本計劃連結跨媒介、跨地域的香港藝術家,希望以創作持續編織香港的文化討論

轉載明報文章 - 《香港有座傻人塔》

原文

【明報專訊】小土因為參加了一個名為「織梭」的藝術計劃 ,在一節月會上,主辦單位請來博物館研究學者丁穎茵博士來分享何謂「香港風景」。她介紹了早年不同藝術家如何描繪香港太平山,細細闡述那些人怎樣將一個地方漸漸變成屬於自己的經過。其中她提到1950年代末,有5個「傻人」以近9個月時間,每日每人徒步積石馱沙,於獅子山建塔的故事。這引起我們的好奇心,在為計劃蒐集資料和策劃展覽的過程中,決定登山尋訪這座傻人塔,並在登山之路中想像他們的心路歷程。

翻開當年有記載傻人塔一事的《華僑日報》微縮菲林,同日見「灣仔道白晝發生悍匪拒絕檢查奪警槍擊傷警察」。時代不同,但城市依然瘋狂。翻紙本報章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除了能讀到城市大事件外,還能翻翻頁也可看到城中趣聞軼事,一切盡在掌握之中。傻人塔像一則廣告欄目,置身於全版的中間位置。內容是公告塔之竣工,定下日期邀請華民政務司高級職員前往視察。又記載了建塔五人的名字,還宣布此塔只為第一步,往後還會擴建成園區,廣邀市民出錢出力。

建塔五人

我們人肉搜索傻人塔發起人的名字:曾唯恕、黎水皮、陳一權、陳普聲、廖之初,發現全是假名。但事件有意思的地方是,整件建塔擴園事件,由普通人出發,為一個地方做些事情。此「傻」,以牟宗三所說的「逸氣」相妨:不為成規成矩,乃至一切成套的東西所黏縛,直照原始生命,單純心靈之披露。

再翻閱朱維德先生《香港掌故》系列的報道,記載了建塔人的名稱和他們的小事迹外,還提及建於1959年的傻人塔倒塌的可能原因。有傳聞是在1964年被颱風吹倒,亦有說被人惡意破壞。朱翁的推測貼近後者,並懷疑當時建塔之人為國民黨將官,因左右兩派之爭,會否整個建塔設景點的大工程,被左派施加破壞?然耶非耶?朱翁解說詳盡,我們又再推測一下,極有可能朱翁也曾像我們一樣登山尋塔,甚至遇過一些見證建塔過程的晨運客而聽到什麼消息也未可知。

W.J.T.Mitchell在《風景與權力》中指出風景亦可理解為「動詞」,意味着人探索周遭環境,重新詮譯地方的積極行動。小土與其他藝術家商討如何展現該地方精神時,意見熱烈,就傻人塔這事,在計劃中大可做個流動裝置,穿梭大街小巷,又或成立國際傻人日等。如參加計劃的藝術家俞若玫所說:「每個人心中也有一個傻人塔」。

山上野趣

腳踏實地多方認識一地方永遠沒有錯。山野無人,先多了解植物吧。踏入5月剛好是桃金娘的花季,漫山點點粉紅,更突顯偶然幾棵玉葉金花的白。在黃牛木包圍下,那些酢漿草、芒萁和狗尾草,有種親切的熟悉感。山頂見零星飽滿誘人的紫色果實,原來是全株有毒的山菅蘭。

春夏多雨山徑陰濕,不時可見各式菇菌,有幾乎人臉那麼寬大的灰鵝膏,亦有好像滲出濃血疑似傳說血菇,後經人考究才確定是褐傘殘孔菌。總有人因採菇食用而中毒,小心!山嶺因人迹罕至而保有相當豐富的生態,野趣處處。

德國博物學家洪堡特(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曾率先探索不同極地,發現地球的生態如何彼此連結。(All things are interconnected.) 如他遠征北美火山,就以「自然描繪」(Naturgemälde) 的方法,一張圖一地方,從地上蘑菇到雪線下的地衣,按高度呈現植物分佈,又羅列氣溫濕度與氣壓說明其變化。其信息密度之高,媲美今人的infographic,一紙可謂宇宙。相比5000米巔峰,不過十分之一的高山,即使物種差異沒有那麼明顯豐富,但我們仍見生機處處,物種要數也需要花好一段時間呢。或者我們也可以仿效洪堡特,也來製作一幅獅子山的自然描繪圖?

日本社會學家岸政彥在《片斷人間》質問:「倘若讓這平凡無奇之物,繼續維持它的平凡無奇,會是怎樣的光境?」他指世上有種「毫不隱藏,卻無人看見的描述,是一種美」,以此形容傻人塔亦頗合適。我們需要一種「普通」的方法學,在其中可以找到真正的關懷和意義。一如傻人塔的興發,由己出發,連結友好,每天腳踏實地,盡己所能。

獅子山屬於九龍,那麼香港誰屬?

值得留意的是,當我們路過同建於獅子山上不遠處的獅子亭時,那亭內的歷史照片及文字解說,顯示獅子亭加旁邊的圍欄和台階,合稱為「慈雲山頂半島獅子園」。而獅子園始建於1959年,1963年竣工,1966年交政府,當年年底揭幕。將這個時間及名稱與傻人塔的歷史對比,我們可以得出個有趣的推論,就是當時的獅子山份屬慈雲山;或九龍半島慈雲山附近的人,有以「慈雲山的獅子山」來理解獅子山的做法。而慈雲山、竹園的居民,好像都懷着要在獅子山上建亭建塔建園區景點的熱情。

在傻人塔上的對聯,「雙山抱海浮游鯉,一塔擎天起睡獅」,其中的雙山應指港島的太平山和九龍的獅子山,游鯉則是鯉魚門。建塔的人,想以獅子山和太平山齊名?這像是更早時候地方意識的形成?香港除了中環那邊的半山價值外,還有九龍這邊的獅子山想像。當時的獅子山究竟象徵什麼?慈雲山這邊的九龍要說着怎樣的香港價值?這或許要再深入研究,但甚有可能的是,九龍半島慈雲山人,不欲被港島半山專美,獨佔「香港」。一個近乎都市傳說的傻人塔,引出了許多的疑問,有趣的思考。

【登山路線】

從慈雲山法藏寺沿獅尾脊上天梯,再往傻人塔,上獅子山頭,回程接麥理浩徑五段回法藏寺。整條登山路線有少許攀爬路段,3.5/5難度。登山全程約2.5小時,拍吓照片休息吓,預計3.5小時完成。

織梭計劃其中兩個活動

‧「並置的聲音」跨媒介文藝展覽

以「空間」開啟討論,解析文化硬件/實物、社會歷史與文化關聯,梳理不同媒介如何反映當時文化,並建藝術家宏大文化下的小敘事。

日期及時間:7月27至30日,8月3至6日;晚上8:00

地點:牛棚藝術村N2單位

‧「十二夜藝術家」工作坊

有關香港的發問和思考,以藝術家為主導的專屬之夜,讓參與者沉浸體驗。

日期及時間:7月8至9日、12至16日、19至23日,晚上8:00

地點:牛棚藝術村

參與藝術家:俞若玫、李智良、李嘉儀、王俊豪、陳李才、李慧筠、梁莉姿、潘秋蓉、袁曉嵐、林入、謝昊丹、小土

織梭IG: jig1.saw1

文˙小土、余在思

編輯•王翠麗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