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isChen
IrisChen

愛書人/曬書娘。【另類讀書筆記】不算書評,是分享我和愛書們約會的點點滴滴。 支持連結:https://liker.land/iriscanada/civic

【公民社會實踐課】為了有選擇的自由

上禮拜六是加拿大BC省投票日,許多早已做出決定的人選擇郵寄投票,避免出門染上covid-19的可能性。我則是糾結了幾個禮拜,直到投票日當天早上還是舉棋不定。和我一樣苦惱的選民不少,對大撒幣瞎承諾的政綱的可兌現性深深地懷疑,即使含淚也投不下去。根據自身利益來投票再簡單不過,但是能放下對不喜歡的候選人和黨派的成見,花時間去研究他們政綱的可行性,則是有責任心的公民應該培養的習慣。

我某位非常理智冷靜善於分析的朋友表示:「這次的省選,我不少朋友,覺得對自由黨和NDP都投不下去的,就選擇了綠黨。之前也有看德國人老雷說過,他一直都是投給小黨的,旨在保持政黨的多元化,所以這也是是一種態度。就像有些人買東西,未必次次都去壟斷性連鎖店,也會考慮支持本地小店,在地小農等等,也是為了保有自己更多的選擇可能性。」

我也非常同意她對美國大選的觀察:「投小黨也並不是投廢票,有足夠多的人投小黨,輪流執政的民主黨和共和黨以後再要推出那些醜聞纏身謊話連篇的唬爛候選人,就得三思而後行了。」同時也想起前一陣子不少朋友對Andrew Yang 的主張有興趣,願意花時間去瞭解。


選舉期間也是媒體大賺點擊率和廣告費的時候。這幾年我最痛心的事是看見信譽卓著的媒體一個個殞落,或晚節不保。從溫哥華的中文媒體開始,到幾個英文大報這幾個月處理某些新聞的方式,一再顯示傳統新聞價值已漸凋零。而我對媒體從業守則的信念和堅持在某些自媒體小編眼中,大概如恐龍般不合時宜,讓我情緒陷入谷底,深深地沈溺於哀悼期。

去年我寫過一篇文章(【公民社會實踐課】媒體捍衛公知權利),很簡單扼要的說明傳統新聞團隊的組成:

新聞媒體團隊除了記者和編輯,還有專欄作家。專欄作家根據新聞報導和消息來源,分析時事,提出自己的觀點,有立場有溫度。同一事件,讀不同專欄作家的解讀,然後得出自己的結論,是讀報紙的樂趣之一。
當記者以專欄作家的心態報導新聞,而讀者也無法分辨,或是專欄作家未經查證的推論被引用成為新聞,麻煩就開始了。

現在自媒體和網紅當道,如果精力或經驗不夠,或是沒有養成透過數個獨立的消息來源核實新聞資料的習慣,很容易就會被經驗豐富的"spin doctors"(輿論導向師或政治化妝師)製作的消息帶節奏,不知不覺成為別人的傳聲筒大喇叭。至於標明價碼拿錢辦事的,就別稱自己是媒體了。

加拿大一直以來,新聞媒體、公關、廣告行銷,是涇渭分明,術業有專攻,各有各的行規和職業操守的三個專業領域。在這些專業間轉換跑道不但要換腦子也要調整心態。

斜槓兼職,同時帶好幾頂帽子的,不同的帽子換來換去,如果沒有自覺,在不同的場合不能表現得恰如其分,往往就會自曝其短。

資深記者 VS 評論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9qFeroZjt0

以前幾天播出的公視主題之夜 - 美國大選如何影響你的生活為例 (@Ian 已經寫過觀後感,也提供Time Code,可以選擇有興趣的部份看看),邀請的兩位嘉賓,就是資深記者/網紅主持人VS國際關係學者/評論家,兩個人根本不在同一層級,是一場或許有看頭、但不是很公平的較技。范琪菲是資深記者,雖然對議題嗅覺可能比較敏感,人脈內部消息有自己的管道,但是記者求新求快不求甚解的通病也很明顯,搶話搶答「秀感十足」的表現也削弱她的專業性(髮型倒是專業感蠻強的,😊 笑)。汪浩則是邏輯思辨能力強,溫和但是堅定的陳述自己的主張,雖然發言時間不多,但是傳達的訊息非常清晰。因此一場辯論看下來,他的論述「留存率」比較高,雙方的實力差距明顯。

影片下方不少人留言批評范的表現,或質疑主辦方的人選安排。私下問了公民代表之一的八旗出版社主編王家軒,他是這麼說的:

第一,根本沒多少人關心美國大選。第二,關心美國大選的人未必說得出道理。第三,說得出道理的人未必會想上電視。能找到人選願意公開表態,也還算有點知識,還願意上電視,已經很難得了。在市場經濟裡要做一點有內涵、質量的媒體不容易啊!大家要珍惜。

寫到這裡,想起自己剛進入媒體界時,最有挑戰性的工作之一就是求爹爹告奶奶邀請嘉賓上節目。新聞節目時效性強,有時大頭目臨時決定抽換題目,執行製作就得在極短的時間內重新安排嘉賓人選,往往半夜三更還要打越洋電話抓人或哀求,連哭泣的時間都沒有。

真小人和偽君子之間,你會選那一個?

汪浩的論述可以簡單總結如下:

  • 拜登是偽君子,川普是真小人。真小人醜話說前頭,不講究政治正確,只講利益。
  • 是因為社會本來就對立了,才有Trump這個代表的產生。
  • 現在民主黨受到華爾街金融寡頭和西部高科技業寡頭支持。川普挑戰既有體制,代表改革派的衝突。
  • 全球產業鏈的調整,不是去中國化,而是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加拿大對美國貿易依賴很深,BC省對中國的依賴也不淺,從加拿大人的觀點來看, 貿易夥伴和項目的多元化( diversification)也是勢在必行。每個國家的政治家都應該把自己國家的利益擺在第一位,大家為自己的利益,做一個公平互惠的雙邊貿易協定( reciprocal fair trade),才會有雙贏的局面,而不是拳頭大聲音大的贏兩次。


有話好說變成無話可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m31OTNXlxA

政治諷刺秀在北美行之有年,我個人很喜歡Saturday Night Live,非常紓壓。臺灣的眼球中央電台這幾年也越做越成熟,字幕組的刁鑽辛辣,可愛的新主播眼肉芽,加上最近推出的新單元《無話可說》(反諷公視的政論節目《有話好說》),和臺灣其它的政論節目比起來,更是療癒。

主播視網膜開場說「黑白顛倒是非不分」就已經設好整個舞台的調性。嚎哮排演(黃建豪、蕭東意)演繹的資深媒體人豪哥和傳播學者東教授之間的唇槍舌戰真的讓人無話可說。同樣是網紅VS 學者,網紅氣勢更強,胡說八道強詞奪理咄咄逼人。這個單元節目不說大道理,卻用反諷的方式讓大家看完笑完後,或許會去想一想。

我認為最精彩的莫過於這段:

當豪哥被挑戰問到新聞有沒有經過查證,對話是這樣的:

豪哥:據我了解,他們的報導通通都有問過Siri,已經盡到查證的義務了嘛!
東教授:Seriously? 

字幕組則上了一句更加諷刺的標題:

新聞求新求變,創意應該優於真實。

看到這裡我也想搧一把「説輸人」的扇子,苦笑一番。


努力寫文中接到某資深記者訊息:「哈囉,有沒有興趣跟我做一集視頻,聊美國總統大選,你在美國念過書嘛,談起來順手......」。這麼燙手的山芋怎麼能接?看完立刻建議他找前輩A或B。結果發現我們三個人互相建議推舉(踢皮球),可憐的他無奈之下只好說一句:「不來,都是假的!」。

我很抱歉,但不是人人都愛出鏡,或願意或有實力走到台前。

家軒說得沒錯,有內涵、質量的媒體真的難做啊!

未來媒體到底會浴火重生堅持守則,還是點擊第一娛樂至死,讓我們拭目以待。

但是沒有獨立的媒體和健康的媒體環境,守護公民的知情權,就無法培養對公共事務有興趣有看法的公民。為了有選擇的自由,只能多加鍛鍊鑒別資訊的能力。

補充資料:

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文章Trump Had One Last Story to Sel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ouldn’t Buy It.)解釋和顯示華爾街日報處理小拜登電郵事件的時間線以及考量,認為在無法核實拜登本人是否牽涉在內的情況下,新聞即時性不高,選擇暫不報導是善盡守門人的職責。對紐約時報的說法,你接受嗎?還是認為解釋過於牽強?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