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小堂
江上小堂

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來。微信公众号:江上小堂之长吟野望

论语漫读(11):温良恭俭让 — 孔子是列国诸侯的“知心大姐”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学而第一)。

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他的字,卫国人。子贡也是孔子一位很得意的学生,很喜欢和孔子切磋学问,善言辞,搞外交是一把好手,还会做生意。孔子很欣赏他,称赞他明理通达,适合从政;子禽,姓陈名亢。一说是孔子的学生,一说是子贡的学生,无所谓了。

子禽向子贡问道:“老师到了一个邦国,总是能通晓这个邦国的政事。这是他自己去打听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是人家主动告诉老师的,老师温良恭俭让,人家因此乐意告诉他。如果说老师也有所求,想知道这个邦国的政事,那他求的方法也与别人不同。

从子贡的描述来看,孔子态度温和、对人善良友好,举止恭敬,生活俭朴,与人相处共事谦让而不争先争强、争名争利。所以孔子易于为他人所接纳。他周游列国每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国君,也许还有大夫卿相都很乐意告诉他本国政事。国情国力如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何?实施的国内外政策及效果如何?国内有哪些势力呀,朝中有哪些派别呀?有些什么重要人物,相互关系如何等等都算。谁与谁关系好,谁与谁关系坏?国君身边,谁能说上话,是朝中卿相还是宫中的妃嫔?也很重要,相当重要!孔子当然想知道这些事了,但不用孔子开口问,这些人就主动告诉孔子了。

孔子对君子的诸多要求,温良恭俭让是其中的几个方面。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第十六)。

这句话,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就比较多,列举了九条,其中就包含温和恭,脸色要温和,容貌要谦恭。除此之外,视思明,看到的东西要想明白是怎么回事,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听思聪,听说的东西也要认真思考,不要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言思忠,说话要考虑是否能兑现,不要承诺自己做不到的事;事思敬,做事情要认真负责,不要马马虎虎;疑思问,遇有疑惑,要不断追问直到搞明白,不能糊里糊涂;忿思难,感到愤怒不要冲动,要冷静下来考虑采取行动的后果;见得思义,得到利益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不取不义之财,不受无功之䘵。

孔子无疑是个很好的听者,是位“知心大姐”。虽然在老百姓眼里,孔子是位不苟言笑、难以亲近、令人敬畏的大人物,但在国君眼里,人畜无害;愿意与他交心,向他倾诉心中的烦恼。或者如美丽大方、风情万种的南子,也愿意向孔子倾吐心事。

孔子周游列国时,已很有些名望。他那套东西,想恢复周礼,诸侯也肯定耳闻了解,知道对自己用处不大。诸侯想要具体的可操作见效快的政策措施,以在列国征战的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以解燃眉之急。法家更对他们的胃口。对孔子那套说辞,并不怎么感兴趣,只是抱着听听无妨的态度。而因为孔子性格温良,反而愿意向孔子大倒苦水,说些有意无意的话。

一般而言,君主身边很少有可以说心里话的人。孔子是“外来的和尚”,没有多大利害关系,加上他善解君意,就成为了诸侯的“知心大姐”。诸侯接见孔子,主要不在于向孔子寻求治国良策,而在于心理疏导。再者,通过孔子,间接地给朝中臣相传递些信息,侧面敲打敲打他们,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人的性格,从道德上而言无所谓好坏;而对于成功与否,确实有较大关系,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但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或文化环境中,性格对于成功的影响则是不同的。在后来儒家思想主导的中国社会中,如孔子这样“温良恭俭让”的性格更有利于取得成功,而直率好争、特立独行的性格则不利于成功,不利于获得社会承认;而在西方社会中正相反。但整体而言,鼓励直率好争、宽容异端的群体更能取得进步和成功。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